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文献综述与评价 | 第11-13页 |
1.3.1 国外研究文献回顾 | 第11页 |
1.3.2 国内研究文献回顾 | 第11-13页 |
1.3.3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 第13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 第16-20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6页 |
2.1.1 农户小额贷款的概念 | 第16页 |
2.1.2 农户小额贷款的特点 | 第16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6-20页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7页 |
2.2.2 农村金融理论 | 第17-18页 |
2.2.3 农户行为理论 | 第18-20页 |
第三章 现行呼伦贝尔市农户小额信贷运行机制 | 第20-28页 |
3.1 我国农户小额贷款的发展历程 | 第20页 |
3.2 呼伦贝尔市农户资金供求现状 | 第20-21页 |
3.3 呼伦贝尔市农户小额信贷机构运行现状 | 第21-22页 |
3.4 呼伦贝尔市农户小额信贷的运作机制 | 第22-24页 |
3.4.1 呼伦贝尔市农户小额信贷业务的操作流程 | 第23页 |
3.4.2 呼伦贝尔市农户小额信贷业务的约束制度 | 第23-24页 |
3.5 呼伦贝尔市农户对小额信贷业务的客观业绩表现与主观感知分析 | 第24-28页 |
3.5.1 呼伦贝尔市农户小额信贷业务的客观业绩表现 | 第24-25页 |
3.5.2 呼伦贝尔市农户小额信贷业务的主观感知分析 | 第25-28页 |
第四章 呼伦贝尔市农户小额信贷运行模式问题 | 第28-32页 |
4.1 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发展氛围不佳 | 第28页 |
4.2 农户信用评估机制不完善 | 第28-29页 |
4.3 业务设计与实际需求不匹配且呈现单一 | 第29页 |
4.4 农户的业务认知与法律意识存在较大局限 | 第29-30页 |
4.5 风险综合管控机制不完善 | 第30-31页 |
4.6 信贷业务工作人员的数量和层次配置有待优化 | 第31-32页 |
第五章 呼伦贝尔市农户小额信贷运作模式的优化 | 第32-38页 |
5.1 国外农户小额信贷的先进经验借鉴 | 第32-34页 |
5.1.1 国外农户小额信贷的发展历程 | 第32页 |
5.1.2 国外农户小额信贷运作模式的经验总结 | 第32-34页 |
5.2 优化方案设计的总体思路及原则 | 第34-35页 |
5.2.1 总体思路 | 第34页 |
5.2.2 优化原则 | 第34-35页 |
5.3 呼伦贝尔市农户小额贷款业务优化方案 | 第35-38页 |
5.3.1 基于AHP法设计信用评估体系 | 第35页 |
5.3.2 构建面向农户小额信贷业务的专项动态激励机制 | 第35-36页 |
5.3.3 持续优化与创新农户小额贷款产品 | 第36-38页 |
第六章 呼伦贝尔市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保障措施 | 第38-41页 |
6.1 建立权责分明的内控机制 | 第38页 |
6.2 努力提升员工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 | 第38-39页 |
6.3 呼伦贝尔市政府充分发挥支撑协调作用 | 第39-40页 |
6.3.1 充分发挥呼伦贝尔市政府对业务发展的支撑作用 | 第39-40页 |
6.3.2 充分发挥呼伦贝尔市政府对业务发展的协调作用 | 第40页 |
6.4 加强呼伦贝尔市农户信贷的宣传力度 | 第40-41页 |
第七章 结论、讨论与展望 | 第41-43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41页 |
7.2 讨论与展望 | 第41-43页 |
附录 1 | 第43-44页 |
附录 2 | 第44-45页 |
附录 3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