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6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17页 |
1.1.2 我国水污染现状 | 第17-18页 |
1.2 论文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1.3 生物脱氮除磷的原理简述 | 第19-21页 |
1.3.1 生物脱氮机理 | 第19页 |
1.3.2 生物脱氮反应过程 | 第19-20页 |
1.3.3 生物除鳞的机理 | 第20-21页 |
1.4 氧化沟工艺原理与发展 | 第21-24页 |
1.4.1 氧化沟工艺基本特征 | 第21-22页 |
1.4.2 氧化沟工艺机理、发展以及装置演化 | 第22-23页 |
1.4.3 氧化沟工艺的优缺点 | 第23-24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活性污泥动力学数学模型 | 第26-35页 |
2.1 传统的生化反应动力学模型 | 第26-27页 |
2.2 以“生长—衰减”机理为基础建立活性污泥模型 | 第27-32页 |
2.2.1 艾肯菲尔德模型 | 第28-30页 |
2.2.2 格劳模型 | 第30页 |
2.2.3 劳伦斯—麦卡蒂模型 | 第30-31页 |
2.2.4 麦肯锡模型 | 第31-32页 |
2.3 污水处理活性污泥动态模型 | 第32-34页 |
2.3.1 Andrews模型 | 第33页 |
2.3.2 WRC模型 | 第33页 |
2.3.3 ASMS模型 | 第33页 |
2.3.4 TUDP模型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活性污泥动力学数学模型ASMS的介绍 | 第35-47页 |
3.1 ASMs模型的组分划分 | 第35-36页 |
3.2 ASM1模型 | 第36-39页 |
3.3 ASM2模型 | 第39-42页 |
3.4 ASM3模型 | 第42-44页 |
3.5 ASMs系列模型的比较 | 第44-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经开区某污水厂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7-68页 |
4.1 污水厂处理工艺简介及工作原理 | 第47-48页 |
4.2 污水处理模型反应条件的简化 | 第48页 |
4.3 模拟进水组分的确定 | 第48-50页 |
4.4 ASM2模型的矩阵数学表达 | 第50-56页 |
4.4.1 模型的矩阵符号及方程 | 第50-51页 |
4.4.2 模型反应过程化学计量数 | 第51-53页 |
4.4.3 模型子反应方程及系统方程 | 第53-56页 |
4.5 物料平衡计算 | 第56-57页 |
4.5.1 物料平衡原理及其方程 | 第56-57页 |
4.5.2 物料平衡的前提条件 | 第57页 |
4.6 ASM2d模型的反应过程模型建立 | 第57-65页 |
4.6.1 物料平衡的前提条件 | 第57-60页 |
4.6.2 缺氧区生化反应模型的建立 | 第60-62页 |
4.6.3 好氧区生化反应模型的建立 | 第62-65页 |
4.7 二沉池模型的建立 | 第65-66页 |
4.8 出水组分的模拟 | 第66-67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ASM2D数学模型运行及结果分析 | 第68-82页 |
5.1 模型运行参数的设置 | 第68-71页 |
5.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71-80页 |
5.2.1 污水组分的划分 | 第71页 |
5.2.2 污水中总氮的变化分析 | 第71-72页 |
5.2.3 污水中总磷的变化分析 | 第72-73页 |
5.2.4 污水处理模型结果对比 | 第73-8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作者简介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