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 1 引言 | 第8-9页 |
| 2 我国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标准现状探究 | 第9-14页 |
| 2.1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定罪标准的立法进程 | 第9-11页 |
| 2.2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标准的争议焦点 | 第11-14页 |
| 2.2.1 “个人信息”的界定争议 | 第11-12页 |
| 2.2.2 “非法获取”的认定争议 | 第12-13页 |
| 2.2.3 “情节严重”的认定争议 | 第13-14页 |
| 3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客体标准之 “个人信息”的界定 | 第14-20页 |
| 3.1 “个人信息”界定的司法现状 | 第14-16页 |
| 3.1.1 “个人信息”的界定理由不明 | 第14页 |
| 3.1.2 “个人信息”的界定种类杂乱 | 第14-16页 |
| 3.2 “个人信息”的界定标准探索 | 第16-20页 |
| 3.2.1 “个人信息”界定的识别基础及范围选择 | 第16-18页 |
| 3.2.2 构建 “个人信息”识别的效力等级及运用 | 第18-20页 |
| 4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行为标准之 “非法获取”的认定 | 第20-27页 |
| 4.1 “非法获取”认定的司法现状 | 第20-21页 |
| 4.1.1 “购买”等中性手段被广泛认定 | 第20页 |
| 4.1.2 “非法获取”行为认定不明 | 第20-21页 |
| 4.2 “非法获取”的涵义阐释 | 第21-27页 |
| 4.2.1 “非法获取”之 “非法”的理解 | 第21-23页 |
| 4.2.2 几种典型的 “其他方法”认定 | 第23-27页 |
| 5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情节标准之 “情节严重”的认定 | 第27-34页 |
| 5.1 “情节严重”认定的司法现状 | 第27-29页 |
| 5.1.1 “情节严重”的认定说理缺失 | 第27页 |
| 5.1.2 “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不一 | 第27-29页 |
| 5.2 “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探讨 | 第29-34页 |
| 5.2.1 “情节严重”认定标准要素的框架构建 | 第29-30页 |
| 5.2.2 “情节严重”认定要素的框架运用 | 第30-34页 |
| 6 结语 | 第34-35页 |
| 致谢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