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施工论文--各项工程与工种论文--基础工程论文--桩基、打桩工论文

开口管桩贯入特性大尺度模型试验与离散元模拟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1章 绪论第12-2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4页
        1.2.1 理论及试验研究第13-23页
        1.2.2 颗粒流数值模拟第23-24页
    1.3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第24-25页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25-28页
        1.4.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5页
        1.4.2 文章结构及研究思路第25-28页
第2章 双壁开口模型管桩试验设置第28-48页
    2.1 简介第28页
    2.2 室内模型试验仪的研制第28-35页
        2.2.1 室内模型试验仪的总体布置第28-29页
        2.2.2 模型箱系统第29页
        2.2.3 加载系统第29-31页
        2.2.4 土样制备第31页
        2.2.5 数据采集系统第31-35页
    2.3 试验材料第35-43页
        2.3.1 试验用砂第35-36页
        2.3.2 双壁开口模型管桩第36-43页
    2.4 双壁开口管桩模型试验的技术路线第43-46页
        2.4.1 试验依据第43页
        2.4.2 试验技术方案第43-44页
        2.4.3 试验步骤及注意事项第44-46页
    2.5 试验数据处理第46页
        2.5.1 光纤光栅传感器的数据处理第46页
        2.5.2 拉线位移计的数据处理第46页
        2.5.3 YWD-100 型位移传感器的数据处理第46页
    2.6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3章 模型管桩沉桩过程试验结果及分析第48-64页
    3.1 桩身轴力分析第48-50页
    3.2 内、外侧摩阻力变化规律第50-54页
    3.3 沉桩阻力第54-56页
    3.4 土塞高度的发展规律第56-58页
    3.5 桩周土位移第58-60页
    3.6 本章小结第60-64页
第4章 沉桩试验颗粒流模拟及参数分析第64-88页
    4.1 引言第64页
    4.2 颗粒流数值模拟的基本理论第64-68页
        4.2.1 PFC2D的求解及接触判别第64-65页
        4.2.2 颗粒流方法基本方程和物理模型第65-67页
        4.2.3 颗粒流的接触模型第67页
        4.2.4 PFC基本求解步骤第67-68页
        4.2.5 PFC的优点第68页
    4.3 颗粒流数值模型的建立第68-75页
        4.3.1 土样的生成第68-73页
        4.3.2 桩体的生成第73-75页
    4.4 颗粒流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第75-85页
        4.4.1 桩周土体位移第75-78页
        4.4.2 土塞性状第78-81页
        4.4.3 贯入阻力第81-83页
        4.4.4 桩周土体应力第83-85页
    4.5 本章小结第85-88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88-92页
    5.1 结论第88-90页
    5.2 展望第90-92页
        5.2.1 室内大型模型箱试验仪的改进及应用第90页
        5.2.2 双壁模型管桩试验优化第90-92页
参考文献第92-10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第100-102页
致谢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桩—土界面循环弱化效应宏细观机制研究
下一篇:地震激励下基于小波熵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