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哗与骚动》人物心理及其塑造艺术研究
|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7页 |
| 1.1 选题缘起 | 第11页 |
| 1.2 福克纳研究概况 | 第11-16页 |
| 1.2.1 中国研究概 | 第11-14页 |
| 1.2.2 国际研究概 | 第14-16页 |
| 1.3 研究意义与方法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小说文化背景阐释 | 第17-22页 |
| 2.1 福克纳其人其书 | 第17-18页 |
| 2.2 封建贵族体制的瓦解 | 第18-20页 |
| 2.3 基督教文化的渗透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人物心理世界及其关系 | 第22-37页 |
| 3.1 人物心理世界分析 | 第22-33页 |
| 3.1.1 班吉(Benjy) | 第22-28页 |
| 3.1.2 昆丁(Quentin) | 第28-31页 |
| 3.1.3 凯蒂(Caddy) | 第31-33页 |
| 3.2 人物关系 | 第33-37页 |
| 3.2.1 班吉与凯蒂 | 第33-34页 |
| 3.2.2 昆丁与凯蒂 | 第34-37页 |
| 第四章 人物塑造艺术:结构与叙事 | 第37-41页 |
| 4.1 小说结构 | 第37-38页 |
| 4.2 叙事艺术 | 第38-41页 |
| 第五章 小说的影响 | 第41-44页 |
| 5.1 社会意义 | 第41-42页 |
| 5.2 文学意义 | 第42-44页 |
| 结语 | 第44-46页 |
| 附录 | 第46-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