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高温合金损伤零部件修复技术 | 第12-14页 |
1.2.1 粉末冶金技术 | 第12页 |
1.2.2 电子束焊接技术 | 第12-13页 |
1.2.3 钨极氩弧焊技术 | 第13页 |
1.2.4 线性摩擦焊技术 | 第13页 |
1.2.5 激光沉积修复技术原理与特点 | 第13-14页 |
1.3 高温合金激光沉积修复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2章 激光沉积修复试验条件 | 第17-27页 |
2.1 试验材料及设备 | 第17-19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17-18页 |
2.1.2 激光沉积修复设备 | 第18页 |
2.1.3 粉末烘干设备 | 第18-19页 |
2.1.4 真空热处理炉 | 第19页 |
2.2 试验内容及试验过程 | 第19-24页 |
2.2.1 参数优化试验 | 第20-21页 |
2.2.2 沉积修复试验 | 第21-23页 |
2.2.3 热处理试验 | 第23-24页 |
2.3 修复试样的分析测试 | 第24-27页 |
2.3.1 显微组织分析 | 第24页 |
2.3.2 试样力学性能测试 | 第24-26页 |
2.3.3 拉伸断口分析 | 第26-27页 |
第3章 GH738合金激光沉积修复参数优化试验 | 第27-34页 |
3.1 试验设计 | 第27-2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3.2.1 工艺参数对沉积道特征尺寸的影响 | 第28-29页 |
3.2.2 多道多层沉积试验及显微组织 | 第29-31页 |
3.2.3 不同区域碳化物及γ'相分布 | 第31-32页 |
3.2.4 不同区域显微硬度分布 | 第32-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激光沉积修复GH738合金组织与拉伸性能研究 | 第34-41页 |
4.1 试验设计 | 第34页 |
4.2 结果分析 | 第34-40页 |
4.2.1 激光沉积修复GH738合金的组织特征 | 第34-35页 |
4.2.2 γ'相含量及分布 | 第35-36页 |
4.2.3 碳化物相含量及分布 | 第36-37页 |
4.2.4 室温拉伸性能 | 第37-38页 |
4.2.5 显微硬度 | 第38-39页 |
4.2.6 残余应力 | 第39-4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5章 激光沉积修复GH738合金时效热处理组织及性能研究 | 第41-49页 |
5.1 试验设计 | 第41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8页 |
5.2.1 不同时效温度下的显微组织 | 第41-43页 |
5.2.2 强化相含量及分布 | 第43-44页 |
5.2.3 碳化物含量及分布 | 第44-45页 |
5.2.4 室温拉伸性能 | 第45-47页 |
5.2.5 断口分析 | 第47页 |
5.2.6 显微硬度 | 第47-4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6章 固溶处理对激光沉积修复GH738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第49-54页 |
6.1 试验设计 | 第49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3页 |
6.2.1 显微组织分析 | 第49-50页 |
6.2.2 强化相含量及尺寸 | 第50页 |
6.2.3 碳化物分布及形态 | 第50-51页 |
6.2.4 室温拉伸性能 | 第51-52页 |
6.2.5 显微硬度 | 第52-53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