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1-21页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一)选题的目的 | 第11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一)学术界主要研究成果 | 第12-13页 |
(二)学术界主要研究观点 | 第13-17页 |
(三)学术界研究现存问题 | 第17页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7-19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二)创新点 | 第18-19页 |
四、研究对象 | 第19-21页 |
第一部分 党的经济质量思想的主要来源 | 第21-35页 |
一、质量及经济质量思想的内涵 | 第21-23页 |
(一)质量的内涵 | 第21页 |
(二)经济质量思想的内涵 | 第21-23页 |
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质量思想 | 第23-25页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质量思想 | 第23-24页 |
(二)列宁的质量思想 | 第24-25页 |
三、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经济质量思想 | 第25-29页 |
(一)质量要放在第一位 | 第25-26页 |
(二)质量与数量互补互存 | 第26-27页 |
(三)产品质量精益求精 | 第27页 |
(四)提高质量的途径 | 第27-29页 |
四、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经济质量思想 | 第29-35页 |
(一)质量第一是个重大政策 | 第29-30页 |
(二)质量、数量和效益协调发展 | 第30-31页 |
(三)经济工作要质量为首 | 第31-32页 |
(四)提高质量的途径 | 第32-35页 |
第二部分 党的经济质量思想的内容、特色及理论意义 | 第35-51页 |
一、质量第一是经济建设方面的一个长期战略方针 | 第35-37页 |
(一)质量问题是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因素 | 第35-36页 |
(二)质量是提升国家形象,树立民族精神的必然选择 | 第36页 |
(三)质量是“四大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 第36-37页 |
二、党的经济质量思想的理论内容 | 第37-46页 |
(一)发展质量:由数量型经济向质量型经济转变 | 第37-40页 |
(二)生活质量:把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 第40-42页 |
(三)生态质量:将生态质量改善列为新目标和新要求 | 第42-44页 |
(四)人才质量:以高素质人才和先进文化为质量建设培基固本 | 第44-46页 |
三、党的经济质量思想的理论特色 | 第46-49页 |
(一)继承性 | 第46-47页 |
(二)战略性 | 第47-48页 |
(三)创新性 | 第48页 |
(四)实践性 | 第48-49页 |
四、党的经济质量思想的理论意义 | 第49-51页 |
(一)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启新视野 | 第49-50页 |
(二)丰富发展了党的质量思想 | 第50-51页 |
第三部分 党的经济质量思想的践行举措及现实意义 | 第51-57页 |
一、党的经济质量思想的主要践行举措 | 第51-54页 |
(一)质量立法 | 第51页 |
(二)丰富的质量活动 | 第51-53页 |
(三)监督管理和标准化计量工作 | 第53-54页 |
二、党的经济质量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54-57页 |
(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发展基础 | 第55页 |
(二)为促进“五位一体”发展提供科学指南 | 第55-57页 |
结束语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65页 |
发表学术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