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8页 |
摘要 | 第8-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1.2.1 农产品主产区 | 第9页 |
1.2.2 农地发展权 | 第9页 |
1.2.3 农地发展权受限损失 | 第9-10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0-11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2.1 农地发展权的内涵 | 第12-13页 |
2.2 农地发展权的归属 | 第13-15页 |
2.3 农地发展权的评估方法 | 第15-16页 |
2.3.1 涵义定价法 | 第15页 |
2.3.2 市场销售法 | 第15-16页 |
2.3.3 陈述偏好法 | 第16页 |
2.4 农地发展权补偿研究 | 第16-18页 |
第三章 农产品主产区农地发展权补偿理论依据 | 第18-23页 |
3.1 产权理论 | 第18页 |
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3.3 农地资源价值理论 | 第19-20页 |
3.4 外部效应理论 | 第20-23页 |
3.4.1 粮食安全的正外部效应 | 第20页 |
3.4.2 生态环境的正外部效应 | 第20-21页 |
3.4.3 社会稳定的正外部效应 | 第21页 |
3.4.4 合理补偿农地发展权受限损失是实现正外部效应内部化的有效途径 | 第21-23页 |
第四章 农产品主产区农地发展权受限损失估算 | 第23-33页 |
4.1 研究方法、样本选择与变量说明 | 第23-26页 |
4.1.1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4.1.2 样本选择 | 第23-24页 |
4.1.3 变量说明 | 第24-26页 |
4.2 农户受偿意愿的典型事实与假说 | 第26-29页 |
4.2.1 受访农户农地保护意识 | 第26页 |
4.2.2 受访农户的农地利用情况 | 第26-27页 |
4.2.3 受访农户的个人特征 | 第27页 |
4.2.4 受访农户的受偿意愿值及分布 | 第27-28页 |
4.2.5 关于农产品主产区农地发展权受限补偿的假说 | 第28-29页 |
4.3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 第29-30页 |
4.3.1 计量模型的构建 | 第29页 |
4.3.2 模型检验结果 | 第29-30页 |
4.4 假说检验及影响分析 | 第30-32页 |
4.4.1 受访者个人特征 | 第30-31页 |
4.4.2 受访者对相关政策背景的认知度 | 第31页 |
4.4.3 受访者农地利用情况 | 第31-32页 |
4.5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五章 农产品主产区农地发展权补偿机制构建 | 第33-38页 |
5.1 补偿的原则 | 第33-34页 |
5.1.1 公平合理原则 | 第33页 |
5.1.2 政府主导性原则 | 第33页 |
5.1.3 规范性与因地制宜原则 | 第33-34页 |
5.1.4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34页 |
5.2 补偿的主体 | 第34页 |
5.2.1 中央政府 | 第34页 |
5.2.2 非农产品主产区域的政府,企业和居民 | 第34页 |
5.3 补偿的对象 | 第34-35页 |
5.3.1 农产品主产区域的农户及农村集体 | 第34-35页 |
5.3.2 农产品主产区域内相关企业 | 第35页 |
5.3.3 农产品主产区地方政府 | 第35页 |
5.4 补偿的资金来源 | 第35-36页 |
5.4.1 公共财政补贴 | 第35-36页 |
5.4.2 税收征缴 | 第36页 |
5.4.3 农地发展权销售 | 第36页 |
5.4.4 商品粮调销补偿 | 第36页 |
5.5 补偿资金的分配 | 第36-37页 |
5.6 小结 | 第37-38页 |
第六章 相关建议 | 第38-40页 |
6.1 明确农地发展权产权归属 | 第38页 |
6.2 完善农地发展权补偿机制 | 第38-39页 |
6.3 探索农地发展权评估模式 | 第39页 |
6.4 设置农地发展权补偿管理机构 | 第39页 |
6.5 健全农地发展权与补偿的法律体系 | 第39-4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之处 | 第40-42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40页 |
7.2 研究不足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附录:调查问卷 | 第45-49页 |
农产品主产区农户调查问卷 | 第45-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50页 |
ABSTRACT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