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三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3-14页 |
一、可能的创新 | 第13页 |
二、论文的不足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经济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综述 | 第14-21页 |
第一节 经济新常态的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一、经济新常态的由来 | 第14页 |
二、经济新常态的内涵 | 第14-16页 |
三、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前景 | 第16-17页 |
第二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综述 | 第17-21页 |
一、国外供给学派理论梳理 | 第17-18页 |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 第18-19页 |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安徽全要素生产率、发展方式转变阶段划分与基本特征 | 第21-42页 |
第一节 安徽经济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 第21-28页 |
一、模型的设定与估算方法 | 第21-24页 |
二、数据来源与估算过程 | 第24-26页 |
三、估算结果分析 | 第26-27页 |
四、研究结论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安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阶段划分测度 | 第28-37页 |
一、测度方法的选择 | 第28页 |
二、测度模型的构建 | 第28-34页 |
三、安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综合评析 | 第34-37页 |
四、研究结论 | 第37页 |
第三节 安徽经济新常态基本特征 | 第37-42页 |
一、宏观表象 | 第37-39页 |
二、微观基础 | 第39-42页 |
第四章 经济新常态下安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与内在逻辑 | 第42-54页 |
第一节 安徽经济新常态的理论解释 | 第42-44页 |
一、宏观经济学中增长理论 | 第42-43页 |
二、发展经济学中拐点理论 | 第43页 |
三、经济增长收敛性假说 | 第43-44页 |
四、经济增长自然率假说 | 第44页 |
第二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 | 第44-50页 |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源泉 | 第44-45页 |
二、AD-AS模型及其经济学含义 | 第45-47页 |
三、AD-AS曲线对当前宏观经济的解读 | 第47-49页 |
四、AD-AS曲线解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节 安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逻辑 | 第50-54页 |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环境 | 第50-52页 |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逻辑 | 第52-53页 |
三、供给侧与需求侧管理的差异比较 | 第53-54页 |
第五章 经济新常态下安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建议 | 第54-59页 |
第一节 宏观领域政策建议 | 第54-55页 |
一、发挥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协同作用 | 第54页 |
二、抓住政策机遇,实现“多极发展” | 第54页 |
三、推行创新驱动战略 | 第54-55页 |
四、协调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 | 第55页 |
第二节 微观领域政策建议 | 第55-59页 |
一、做优质量、调整存量,积极推进“去产能” | 第55-56页 |
二、稳定市场、因城施策,稳步推进“去库存” | 第56页 |
三、控制金融风险、降低债务风险,扎实推进“去杠杆” | 第56-57页 |
四、提高效益、激发活力,全力推进“降成本” | 第57页 |
五、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深入推进“补短板”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 | 第63-73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