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公共政策中公民参与的内涵及价值分析 | 第10-14页 |
(一) 公共政策中公民参与的内涵 | 第10-11页 |
(二) 公民参与在公共政策中的价值分析 | 第11-14页 |
1. 公民参与有利于提高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 第11-12页 |
2. 公民参与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的公平性 | 第12-13页 |
3. 公民参与有利于提升公共政策的合法性 | 第13页 |
4. 公民参与有利于保持公共政策的稳定性 | 第13-14页 |
二、我国公共政策中公民参与的理论基础及现实依据 | 第14-22页 |
(一) 西方公民参与理论的不同派别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14-17页 |
1. 西方公民参与理论的不同派别 | 第14-16页 |
2. 对我国启示 | 第16-17页 |
(二) 我国公共政策中公民参与的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1. 人民主权理论 | 第17-18页 |
2. 现代民主行政理论 | 第18-19页 |
3. 善治理论 | 第19-20页 |
(三) 我国公共政策中公民参与的现实依据 | 第20-22页 |
1. 经济基础 | 第20页 |
2. 政治基础 | 第20页 |
3. 技术基础 | 第20-22页 |
三、我国公共政策中公民参与的现状及困境分析 | 第22-29页 |
(一) 我国公共政策中公民参与的现状 | 第22-23页 |
1. 公民参与的自主性不断提高 | 第22页 |
2. 公民参与的行为日益合法 | 第22页 |
3. 公民参与的途径逐渐多样 | 第22-23页 |
4. 公民参与的效能感明显增强 | 第23页 |
(二) 我国公共政策中公民参与的困境分析 | 第23-29页 |
1. 制度化参与的缺失与非制度化参与的盛行,堵塞了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渠道 | 第23-24页 |
2. 传统行政文化的消极影响,造成了公民参与公共政策主体意识的薄弱 | 第24-25页 |
3. 社会自治组织的自主性不强及功能上的微弱,降低了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组织性 | 第25-26页 |
4. 自上而下的决策体制的不科学,限制了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民主权利的实现 | 第26-27页 |
5. 法制化建设进程的缓慢,导致了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缺乏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 第27-29页 |
四、提升我国公共政策中公民参与的对策分析 | 第29-39页 |
(一) 加快制度化建设步伐,畅通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渠道 | 第29-31页 |
(二) 逐步构建参与型政治文化,提高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自主性 | 第31-33页 |
(三) 积极培育社会自治组织,壮大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组织载体 | 第33-34页 |
(四) 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消除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体制障碍 | 第34-37页 |
(五) 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约束和规范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行为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 | 第43-4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