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流动硅橡胶膜组件的渗透汽化性能研究
中文摘要 | 第2-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第一章 概论 | 第9-18页 |
1.1 分离技术简介 | 第9-11页 |
1.1.1 膜分离 | 第9-10页 |
1.1.2 蒸馏 | 第10页 |
1.1.3 结晶 | 第10页 |
1.1.4 吸附 | 第10-11页 |
1.2 膜过程概论 | 第11-15页 |
1.2.1 膜的定义及发展历史 | 第11页 |
1.2.2 膜的材质及结构 | 第11-12页 |
1.2.2.1 制膜材料 | 第11-12页 |
1.2.2.2 膜的结构 | 第12页 |
1.2.3 膜器的分类及结构 | 第12-14页 |
1.2.3.1 板框式膜器 | 第13页 |
1.2.3.2 卷式膜器 | 第13页 |
1.2.3.3 管状膜器 | 第13页 |
1.2.3.4 中空纤维膜器 | 第13-14页 |
1.2.4 膜过程简介 | 第14-15页 |
1.2.4.1 渗透汽化 | 第14页 |
1.2.4.2 其他膜过程 | 第14-15页 |
1.3 渗透汽化 | 第15-17页 |
1.3.1 渗透汽化的定义 | 第15页 |
1.3.2 研究历史以及研究和应用成果 | 第15-16页 |
1.3.3 渗透汽化的研究热点 | 第16-17页 |
1.4 本研究的任务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渗透汽化传质模型的建立 | 第18-31页 |
2.1 渗透汽化过程 | 第18页 |
2.2 描述渗透汽化系统性能的主要物理量 | 第18-21页 |
2.2.1 选择性 | 第19-20页 |
2.2.2 通量 | 第20-21页 |
2.2.3 渗透汽化分离指数 | 第21页 |
2.3 渗透汽化传质模型 | 第21-26页 |
2.3.1 溶解扩散模型 | 第22-25页 |
2.3.2 其他传质模型 | 第25-26页 |
2.4 液相传质系数的确定 | 第26-28页 |
2.5 串联阻力模型与传质系数的计算 | 第28-31页 |
2.5.1 串联阻力模型 | 第28-30页 |
2.5.2 传质系数的计算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渗透汽化实验装置及测量手段 | 第31-36页 |
3.1 实验装置及流程 | 第31-32页 |
3.2 膜的表征数据及结构 | 第32-33页 |
3.3 膜组件 | 第33页 |
3.4 实验方案 | 第33-34页 |
3.5 实验中需要测量参数 | 第34-36页 |
第四章 矩形薄层流动硅橡胶组件的渗透汽化性能评价 | 第36-75页 |
4.1 标准曲线 | 第36-37页 |
4.2 通量 | 第37-45页 |
4.2.1 料液浓度对通量的影响 | 第37-41页 |
4.2.2 温度对通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4.2.3 膜器内流动状况对通量的影响 | 第42-45页 |
4.2.4 小结 | 第45页 |
4.3 分离因子 | 第45-49页 |
4.3.1 料液浓度对分离因子的影响 | 第45-47页 |
4.3.2 流动状况对分离因子的影响 | 第47-49页 |
4.3.3 小结 | 第49页 |
4.4 传质系数 | 第49-61页 |
4.4.1 液相传质系数和总传质系数 | 第50-56页 |
4.4.2 膜内传质系数和液相传质系数 | 第56-61页 |
4.4.3 小结 | 第61页 |
4.5 不同物质在膜内的传递 | 第61-64页 |
4.6 水的传质过程 | 第64-70页 |
4.6.1 水通量 | 第64-68页 |
4.6.2 膜厚度对水通量的影响 | 第68-70页 |
4.6.3 小结 | 第70页 |
4.7 膜器结构与渗透汽化系统性能 | 第70-75页 |
4.7.1 平板膜器与圆形膜器的对比 | 第70-72页 |
4.7.2 膜器结构的设计 | 第72-7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5-79页 |
5.1 结论 | 第75-77页 |
5.1.1 矩形膜器渗透汽化传质动力学 | 第75-76页 |
5.1.2 矩形膜器性能评价及膜器结构设计 | 第76-77页 |
5.1.3 渗透汽化实验数据分析方法 | 第77页 |
5.2 渗透汽化的研究以及应用前景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