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罐直接还原过程动力学机理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5-33页 |
1.1 冶金动力学基础 | 第15-18页 |
1.1.1 化学反应的限制性环节 | 第15-16页 |
1.1.2 气-固反应的动力学 | 第16-17页 |
1.1.3 未反应核模型 | 第17-18页 |
1.2 铁矿直接还原技术及动力学研究现状 | 第18-31页 |
1.2.1 铁矿石直接还原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8-29页 |
1.2.3 数学模型研究现状 | 第29-31页 |
1.3 当前研究工作的不足 | 第31-32页 |
1.4 选题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32-33页 |
1.4.1 选题的目的 | 第32页 |
1.4.2 本课题主要内容 | 第32-33页 |
2 实验研究 | 第33-47页 |
2.1 实验方案 | 第33-36页 |
2.1.1 实验目的 | 第33页 |
2.1.2 实验原料与器材 | 第33-34页 |
2.1.3 装料步骤 | 第34-35页 |
2.1.4 实验工况 | 第35-36页 |
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6-45页 |
2.2.1 径向温度场曲线 | 第36-37页 |
2.2.2 中心煤层温度曲线分析 | 第37-38页 |
2.2.3 海绵铁试样分析 | 第38-39页 |
2.2.4 粒度对还原度和金属化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2.2.5 定点取样和微观化学成分分析 | 第40-41页 |
2.2.6 局部还原度和金属化率的计算 | 第41-42页 |
2.2.7 铁矿微观结构对还原过程的影响 | 第42-44页 |
2.2.8 晶须的生长和软熔对还原的影响 | 第44-45页 |
2.3 小结 | 第45-47页 |
3 数值模拟研究 | 第47-64页 |
3.1 物理模型 | 第47-48页 |
3.2 数学模型 | 第48-55页 |
3.2.1 数学模型的假设 | 第48页 |
3.2.2 数学模型的简化 | 第48-49页 |
3.2.3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9-51页 |
3.2.4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 第51-52页 |
3.2.5 方程的离散 | 第52-54页 |
3.2.6 收敛准则 | 第54-55页 |
3.3 程序运行框图 | 第55-56页 |
3.4 模型验证 | 第56-63页 |
3.4.1 径向温度曲线 | 第56-57页 |
3.4.2 局部还原度和金属化率曲线 | 第57-58页 |
3.4.3 挥发份的逸出曲线 | 第58-59页 |
3.4.4 气相组分变化曲线 | 第59-60页 |
3.4.5 气化速率曲线 | 第60-61页 |
3.4.6 限制性环节的探讨 | 第61页 |
3.4.7 还原剂的选择 | 第61-62页 |
3.4.8 坩埚材质的选择 | 第62-63页 |
3.5 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符号说明 | 第72-73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