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方案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标与思路 | 第13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 本文创新点 | 第14-17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7-25页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0-23页 |
2.3 研究述评 | 第23-25页 |
第三章 中国旅游业CO_2排放的时空演变 | 第25-45页 |
3.1 中国旅游业CO_2排放现状 | 第25-29页 |
3.1.1 CO_2核算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25-26页 |
3.1.1.1 CO_2排放量核算方法 | 第25-26页 |
3.1.1.2 数据来源 | 第26页 |
3.1.2 旅游业CO_2排放总体特征分析 | 第26-29页 |
3.1.2.1 旅游业CO_2排放总量分析 | 第26-28页 |
3.1.2.2 旅游业人均CO_2排放变化特征 | 第28-29页 |
3.1.2.3 旅游业CO_2排放强度变化特征 | 第29页 |
3.2 中国旅`游业CO_2排放的区域划分 | 第29-35页 |
3.2.1 区域划分方法 | 第29-30页 |
3.2.2 区域划分特征 | 第30-35页 |
3.2.2.1 CO_2排放总量的区域特征 | 第30-32页 |
3.2.2.2 人均CO_2排放量的区域特征 | 第32-34页 |
3.2.2.3 CO_2排放强度的区域特征 | 第34-35页 |
3.3 中国旅游业CO_2排放空间格局演变 | 第35-38页 |
3.4 中国旅游业CO_2排放区域差异 | 第38-43页 |
3.4.1 相对剥夺理论与方法 | 第38-39页 |
3.4.2 中国旅游业CO_2排放强度区域差异 | 第39-43页 |
3.5 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中国旅游业CO_2排放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第45-55页 |
4.1 旅游业CO_2排放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第45-46页 |
4.1.1 产业规模 | 第45页 |
4.1.2 产业结构 | 第45-46页 |
4.1.3 能源强度 | 第46页 |
4.1.4 城市化水平 | 第46页 |
4.2 模型设定 | 第46-48页 |
4.2.1 STIRPAT模型及指标选取 | 第46-47页 |
4.2.2 变量说明 | 第47-48页 |
4.2.3 面板计量模型的检验 | 第48页 |
4.3 数据来源 | 第48-49页 |
4.4 实证结果 | 第49-53页 |
4.5 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五章 中国旅游业CO_2排放与影响因素相互关系的动态演变 | 第55-67页 |
5.1 面板计量模型简介 | 第55-57页 |
5.1.1 面板计量模型的定义 | 第55页 |
5.1.2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 第55-56页 |
5.1.3 面板协整检验 | 第56页 |
5.1.4 面板计量模型的检验 | 第56-57页 |
5.2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 第57-58页 |
5.2.1 模型设定 | 第57-58页 |
5.2.2 数据来源 | 第58页 |
5.3 实证分析 | 第58-66页 |
5.3.1 三次曲线模型单位根检验 | 第58-60页 |
5.3.2 三次曲线模型协整检验 | 第60-62页 |
5.3.3 三次曲线模型的选择 | 第62-63页 |
5.3.4 三次曲线模型的回归结果 | 第63-66页 |
5.4 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67-7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7-69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69-71页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附录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