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1.1 炼焦煤资源现状 | 第10-11页 |
1.1.1 国内炼焦煤资源现状 | 第10页 |
1.1.2 加拿大煤炭资源现状及应用 | 第10-11页 |
1.2.炼焦配煤 | 第11-13页 |
1.2.1 炼焦配煤理论 | 第11-13页 |
1.2.1.1 胶质层重叠原理 | 第12页 |
1.2.1.2 互换性配煤原理 | 第12-13页 |
1.2.1.3 共炭化配煤原理 | 第13页 |
1.3 焦炭质量影响因素及提高焦炭质量的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3.1 影响焦炭质量因素 | 第13-17页 |
1.3.1.1 配合煤煤化度影响 | 第13-14页 |
1.3.1.2 配合煤黏结性和结焦性参数的影响 | 第14-15页 |
1.3.1.3 灰分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 第15-16页 |
1.3.1.4 备煤条件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 第16页 |
1.3.1.5 炼焦加热制度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 第16-17页 |
1.3.2 提高焦炭质量措施的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3.2.1 合理选择配煤煤种和配比 | 第17页 |
1.3.2.2 配型煤炼焦 | 第17-18页 |
1.3.2.3 焦炉大型化 | 第18页 |
1.3.2.4 延长结焦时间 | 第18-19页 |
1.3.2.5 干法熄焦 | 第19-20页 |
1.4 焦炭质量预测的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4.1 焦炭灰分和硫分预测 | 第21页 |
1.4.2 焦炭冷态强度预测 | 第21-22页 |
1.4.3 焦炭热性质预测 | 第22-23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4-27页 |
2.1 煤种的选择 | 第24页 |
2.2 煤样的基本性质分析 | 第24页 |
2.2.1 工业分析 | 第24页 |
2.2.2 全硫分测定 | 第24页 |
2.2.3 工艺性质分析 | 第24页 |
2.2.4 煤岩分析 | 第24页 |
2.3 红外光谱分析 | 第24-25页 |
2.4 焦炭质量分析 | 第25-26页 |
2.4.1 工业分析 | 第25页 |
2.4.2 全硫分分析 | 第25页 |
2.4.3 焦炭机械强度测定 | 第25页 |
2.4.4 焦炭光学组织测定 | 第25-26页 |
2.4.5 焦炭热性质分析 | 第26页 |
2.5 小焦炉实验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7-64页 |
3.1 马钢炼焦用煤特征 | 第27-34页 |
3.1.1 炼焦煤基本性质 | 第27-28页 |
3.1.2 炼焦煤工艺性质 | 第28-30页 |
3.1.3 炼焦煤煤岩特征 | 第30-34页 |
3.2 炼焦煤配煤结构优化 | 第34-42页 |
3.2.1 实验方案及测试结果 | 第34-38页 |
3.2.2 不同 1/3 焦煤的互换性 | 第38-40页 |
3.2.3 气肥煤与肥煤的替代性 | 第40-41页 |
3.2.4 不同肥煤间的替代性 | 第41页 |
3.2.5 不同焦煤间的替代性 | 第41-42页 |
3.3 配煤结构与焦炭质量特征 | 第42-47页 |
3.3.1 配合煤指标加和性 | 第42-44页 |
3.3.2 配比结构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 第44-47页 |
3.4 进口煤的替代性研究 | 第47-58页 |
3.4.1 常规性质比较 | 第47-48页 |
3.4.2 煤岩特征比较 | 第48-52页 |
3.4.3 容惰能力比较 | 第52-54页 |
3.4.4 红外结构比较 | 第54-56页 |
3.4.5 加拿大炼焦煤替代国内焦煤 40kg小焦炉试验 | 第56-58页 |
3.5 焦炭质量预测与控制 | 第58-64页 |
3.5.1 模型参数的选取 | 第58页 |
3.5.2 配合煤指标 | 第58-60页 |
3.5.3 焦炭质量预测模型的显著性检验 | 第60页 |
3.5.4 焦炭质量预测模型的验证 | 第60-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8-69页 |
本论文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