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导论 | 第8-12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9页 |
三、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犯罪嫌疑人身份确认程序概述 | 第12-16页 |
第一节 犯罪嫌疑人概述 | 第12-14页 |
一、犯罪嫌疑人的定义 | 第12页 |
二、犯罪嫌疑人的特点 | 第12-13页 |
三、犯罪嫌疑人与两个相关概念的区别 | 第13-14页 |
第二节 犯罪嫌疑人身份确认程序概述 | 第14-16页 |
一、犯罪嫌疑人身份确认程序概念 | 第14页 |
二、犯罪嫌疑人身份确认程序的特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建立犯罪嫌疑人身份确认制度必须考虑的因素 | 第16-20页 |
第一节 程序因素内容 | 第16-18页 |
一、启动犯罪嫌疑人身份确认程序的主体 | 第16-17页 |
二、启动犯罪嫌疑人身份确认程序主体的权限划分 | 第17页 |
三、启动犯罪嫌疑人身份确认程序主体的权力制约机制 | 第17页 |
四、犯罪嫌疑人身份确认的时间 | 第17-18页 |
五、确认犯罪嫌疑人的证明标准 | 第18页 |
六、犯罪嫌疑人身份确认的形式 | 第18页 |
第二节 各因素之间的有机协调 | 第18-20页 |
第三章 日、德、美关于犯罪嫌疑人身份确认程序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20-28页 |
第一节 日本立法例 | 第20-23页 |
一、主体 | 第20-21页 |
二、犯罪嫌疑人身份确认时间 | 第21-22页 |
三、犯罪嫌疑人身份确认形式 | 第22-23页 |
四、对我国的启示 | 第23页 |
第二节 德国立法例 | 第23-25页 |
一、犯罪嫌疑人身份确认时间 | 第23-24页 |
二、犯罪嫌疑人身份确认主体 | 第24页 |
三、犯罪嫌疑人的身份确认方式 | 第24-25页 |
四、对我国的启示 | 第25页 |
第三节 美国立法例 | 第25-28页 |
一、犯罪嫌疑人的确认时间 | 第25-26页 |
二、犯罪嫌疑人身份确认程序的确认标准 | 第26页 |
三、犯罪嫌疑人身份确认方式 | 第26-27页 |
四、对我国的启示 | 第27-28页 |
第四章 具体构建我国的犯罪嫌疑人身份确认程序 | 第28-39页 |
第一节 我国建立犯罪嫌疑人身份确认程序的必要性 | 第28-31页 |
一、清除封建残余和糟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历史遗留 | 第28页 |
二、区分刑事诉讼中被怀疑对象、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需要 | 第28-29页 |
三、贯彻无罪推定这一刑事诉讼法原则的需要 | 第29页 |
四、保护犯罪嫌疑人权利义务的需要 | 第29页 |
五、规制刑事诉讼中公权力的使用,防止权利滥用 | 第29-30页 |
六、完善我国刑事诉讼法体系,为刑事诉讼的公正进行提供依据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我国犯罪嫌疑人身份确认程序的具体构建 | 第31-39页 |
一、确认主体 | 第32页 |
二、权限划分 | 第32-33页 |
三、权力制约机制 | 第33-34页 |
四、犯罪嫌疑人身份确认的方式 | 第34-35页 |
五、犯罪嫌疑人身份确认时间 | 第35-36页 |
六、犯罪嫌疑人身份确认的证明标准 | 第36-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