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6页 |
1.1 烟草花叶病毒病症状 | 第11页 |
1.2 TMV病人工抗病性鉴定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1 抗烟草花叶病毒的种质材料 | 第11-12页 |
1.3 植物体内的抗氧化酶 | 第12-13页 |
1.3.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 第12页 |
1.3.2 过氧化物酶(POD) | 第12页 |
1.3.3 过氧化氢酶(CAT) | 第12-13页 |
1.4 抗TMV N基因分子标记 | 第13-14页 |
1.4.1 N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4.2 N基因的抗TMV机理 | 第13-14页 |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第二章 25个烟草品种对TMV病的人工抗性鉴定 | 第16-19页 |
2.1 试验材料与地点 | 第16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16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16-17页 |
2.3.1 病毒的接种 | 第16-17页 |
2.3.2 病害分级与调查方法 | 第17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17-19页 |
第三章 不同抗性晒烟品种接种TMV后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 | 第19-24页 |
3.1 试验材料及仪器 | 第19页 |
3.2 试验设计 | 第19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19-20页 |
3.3.1 SOD活性测定 | 第19-20页 |
3.3.2 POD活性测定 | 第20页 |
3.3.3 CAT活性测定 | 第20页 |
3.4 数据分析 | 第20页 |
3.5 结果与分析 | 第20-24页 |
3.5.1 三个晒烟品种接种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规律 | 第20-21页 |
3.5.2 三个晒烟品种接种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规律 | 第21-22页 |
3.5.3 三个晒烟品种接种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规律 | 第22-24页 |
第四章 晒烟抗TMV N基因PCR反应体系优化 | 第24-30页 |
4.1 试验材料、试剂、仪器 | 第24页 |
4.2 体系优化试验设计 | 第24页 |
4.3 试验方法 | 第24-26页 |
4.3.1 基因组DNA提取及检测 | 第24-25页 |
4.3.2 N基因特异性引物的设计 | 第25页 |
4.3.3 PCR扩增程序 | 第25页 |
4.3.4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25-26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26-30页 |
4.4.1 模板DNA浓度对N基因PCR扩增结果的影响 | 第26页 |
4.4.2 dNTPs浓度对N基因PCR扩增结果的影响 | 第26-27页 |
4.4.3 引物浓度对N基因PCR扩增结果的影响 | 第27页 |
4.4.4 Mg~(2+)浓度对N基因PCR结果的影响 | 第27-28页 |
4.4.5 Taq酶用量对N基因PCR扩增结果的影响 | 第28-29页 |
4.4.6 13对N基因特异性引物PCR扩增结果 | 第29-30页 |
第五章 25个烟草品种N基因分子标记抗性鉴定 | 第30-33页 |
5.1 试验材料 | 第30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30页 |
5.2.1 基因组DNA提取及检测 | 第30页 |
5.2.2 N基因分子标记抗性鉴定 | 第30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3页 |
5.3.1 25个烟草品种基因组DNA检测结果 | 第30-31页 |
5.3.2 25个烟草品种N基因分子标记抗性鉴定 | 第31页 |
5.3.3 25个烟草品种人工鉴定与分子鉴定结果比较 | 第31-33页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第33-36页 |
6.1 人工接种鉴定晒烟TMV病抗性 | 第33页 |
6.2 接种TMV后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33-34页 |
6.3 N基因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34页 |
6.4 烟草TMV病的人工鉴定与分子鉴定 | 第34-35页 |
6.5 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2页 |
谢辞 | 第42-43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43-44页 |
附录B | 第44-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