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有害植物及其清除论文--杂草论文

东北稻区杂草稻种子耐越冬及光合作用特性的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14页
    1.1 杂草稻起源第11页
    1.2 杂草稻的分类第11-12页
    1.3 杂草稻生物学特性及生态学特性第12页
    1.4 杂草稻的危害第12-13页
    1.5 杂草稻控制措施第13页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14页
第二章 东北稻区杂草稻分布、发生量波动及原因第14-21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14-15页
        2.1.1 调查方法第14页
        2.1.2 调查地区秋季降水量及月平均气温第14-15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15-19页
        2.2.1 杂草稻分布特征以及发生情况第15-19页
    2.3 讨论与结论第19-21页
        2.3.1 讨论第19-20页
        2.3.2 结论第20-21页
第三章 东北稻区杂草稻种子安全越冬特性的探讨第21-38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1-23页
        3.1.1 供试材料第21页
        3.1.2 试验方法第21-23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23-35页
        3.2.1 杂草稻种子休眠特性的测定第23-24页
        3.2.2 杂草稻种子低温下发芽能力的测定第24-27页
        3.2.3 杂草稻种子越冬期致死条件及原因第27-29页
        3.2.4 杂草稻种皮吸水性测定第29-30页
        3.2.5 杂草稻种皮、果皮重量比第30页
        3.2.6 杂草稻种子种皮厚度分析第30-32页
        3.2.7 不同来源杂草稻种子各种成分分析第32-33页
        3.2.8 杂草稻种子淀粉酶活性强度测定第33-35页
    3.3 讨论与结论第35-38页
        3.3.1 讨论第35-36页
        3.3.2 结论第36-38页
第四章 东北稻区杂草稻苗期光合作用特征的研究第38-49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8-39页
        4.1.1 试验材料第38页
        4.1.2 实验仪器第38页
        4.1.3 试验方法第38-39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39-47页
        4.2.1 杂草稻与栽培稻叶片性状测定第39-41页
        4.2.2 杂草稻与栽培稻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第41-42页
        4.2.3 杂草稻与栽培稻叶片光合作用强度测定第42-47页
    4.3 讨论与结论第47-49页
        4.3.1 讨论第47页
        4.3.2 结论第47-49页
第五章 总结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54页
致谢辞第54-55页
附录A 杂草稻与栽培稻叶片气孔观察第55-56页
附录B 不同来源杂草稻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净光合速率变化曲线第56-57页
附录C 不同来源杂草稻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净光合速率变化曲线第57-58页
附录D 方差分析表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图们江文化旅游节研究--以2011、2012、2013年为中心
下一篇:民刑关系视角下的财产罪法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