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36页 |
1.1 电离层概述 | 第10-16页 |
1.1.1 离子密度 | 第10-11页 |
1.1.2 离子温度 | 第11-12页 |
1.1.3 摩擦加热 | 第12-14页 |
1.1.4 等离子体对流 | 第14页 |
1.1.5 电离层电流 | 第14-16页 |
1.2 电离层离子上行 | 第16-25页 |
1.2.1 上行的概念和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2 上行源区 | 第19-23页 |
1.2.3 带电粒子漂移 | 第23-25页 |
1.3 磁层 | 第25-32页 |
1.3.1 地球磁层概述 | 第25-26页 |
1.3.2 地磁活动水平 | 第26-30页 |
1.3.3 磁层中的电场 | 第30-32页 |
1.4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32-34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34-36页 |
第二章 数据与研究方法 | 第36-56页 |
2.1 FAST卫星和TEAMS仪器数据 | 第36-44页 |
2.1.1 基本参数 | 第36-38页 |
2.1.2 仪器介绍 | 第38-40页 |
2.1.3 数据选取 | 第40-42页 |
2.1.4 数据筛选 | 第42-43页 |
2.1.5 格点划分和数据分组 | 第43-44页 |
2.2 上行事件的确定准则 | 第44-46页 |
2.2.1 南、北半球的上行事件 | 第44-46页 |
2.3 离子上行通量、上行率 | 第46-50页 |
2.3.1 Cully-2003模型 | 第46-47页 |
2.3.2 上行率和净积分能通量 | 第47-50页 |
2.4 一次典型的离子上行事件 | 第50-56页 |
第三章 电离层上行H~+和O~+的半球分布特征 | 第56-94页 |
3.1 磁扰期上行强度和源区的变化特征 | 第56-70页 |
3.1.1 上行H~+的特征分析 | 第56-63页 |
3.1.2 上行O~+的特征分析 | 第63-70页 |
3.2 不同能量离子上行强度的对比分析 | 第70-83页 |
3.2.1 北半球上行O~+的特征分析 | 第70-77页 |
3.2.2 南半球上行O~+的特征分析 | 第77-83页 |
3.3 不同质荷比离子上行强度对比分析 | 第83-90页 |
3.3.1 北半球1-12keV离子 | 第83-90页 |
3.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90-94页 |
第四章 电离层离子上行的高度、季节和年代际分布特征 | 第94-116页 |
4.1 高度分布 | 第94-101页 |
4.1.1 不同地磁活动水平上行H~+的高度分布 | 第94-97页 |
4.1.2 不同地磁活动水平上行O~+的高度分布 | 第97-101页 |
4.2 季节分布 | 第101-105页 |
4.2.1 上行H~+的季节分布 | 第101-104页 |
4.2.2 上行O~+的季节分布 | 第104-105页 |
4.3 年代际分布 | 第105-113页 |
4.3.1 不同地磁活动水平上行H~+的年代际分布 | 第106-109页 |
4.3.2 不同地磁活动水平上行O~+的年代际分布 | 第109-111页 |
4.3.3 上行率随太阳黑子长期变化的拟合模型 | 第111-113页 |
4.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113-116页 |
第五章 建立离子上行强度的经验模型 | 第116-132页 |
5.1 影响因素与模型 | 第116-124页 |
5.1.1 太阳风动压 | 第119-121页 |
5.1.2 行星际磁场 | 第121-123页 |
5.1.3 地磁活动PC指数 | 第123-124页 |
5.2 组合模型的建立 | 第124-126页 |
5.2.1 数据准备与预处理 | 第124页 |
5.2.2 拟合模型 | 第124-126页 |
5.3 本章小节与讨论 | 第126-13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2-136页 |
6.1 主要研究结果 | 第132-134页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34-135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8页 |
致谢 | 第148-149页 |
个人简介 | 第149-151页 |
符号缩写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