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43页 |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概述 | 第13-24页 |
1.1.1 引言 | 第13-15页 |
1.1.2 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致病因子 | 第15-19页 |
1.1.3 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与自溶现象 | 第19-23页 |
1.1.4 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毒性调控因子 | 第23-24页 |
1.2 二元信号系统概述 | 第24-36页 |
1.2.1 引言 | 第24-25页 |
1.2.2 二元信号系统组成及分类 | 第25-28页 |
1.2.3 几种典型的二元信号系统 | 第28-29页 |
1.2.4 二元信号系统的信号交联 | 第29-30页 |
1.2.5 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二元信号系统 | 第30-35页 |
1.2.6 金黄色葡萄球菌二元信号系统研究现状及未来方向 | 第35-36页 |
1.3 ATP结合盒式(ABC)转运体概述 | 第36-40页 |
1.3.1 引言 | 第36-37页 |
1.3.2 ABC转运体结构和分类 | 第37-38页 |
1.3.3 ABC转运体功能 | 第38-39页 |
1.3.4 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ABC转运体 | 第39-40页 |
1.4 二元信号系统与ABC转运体的关联 | 第40-42页 |
1.5 该课题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42-43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43-6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43-48页 |
2.1.1 实验菌株及培养条件 | 第43-44页 |
2.1.2 所用试剂及培养基 | 第44-48页 |
2.2 分子克隆操作 | 第48-54页 |
2.2.1 所用引物 | 第48-51页 |
2.2.2 所用载体 | 第51-52页 |
2.2.3 基因片段PCR扩增 | 第52页 |
2.2.4 基因片段凝胶回收 | 第52-53页 |
2.2.5 质粒抽提转化 | 第53页 |
2.2.6 化学转化外源基因进入大肠杆菌 | 第53页 |
2.2.7 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组抽提 | 第53-54页 |
2.2.8 金黄色葡萄球菌电转感受态细胞制备 | 第54页 |
2.2.9 电转化外源质粒进入金黄色葡萄球菌 | 第54页 |
2.3 金黄色葡萄球菌敲除株获得 | 第54-55页 |
2.3.1 敲除载体构建 | 第54-55页 |
2.3.2 敲除菌株的筛选鉴定 | 第55页 |
2.4 金黄色葡萄球菌回补菌株获得 | 第55-56页 |
2.5 敲除菌株表型实验 | 第56-58页 |
2.5.1 生长曲线测定 | 第56页 |
2.5.2 生物膜形成能力检测 | 第56页 |
2.5.3 自溶能力检测 | 第56-57页 |
2.5.4 胞外蛋白酶明胶酶谱实验 | 第57页 |
2.5.5 纤连蛋白粘附能力检测 | 第57-58页 |
2.5.6 金黄色葡萄球菌聚集能力检测 | 第58页 |
2.6 金黄色葡萄球菌总RNA分离纯化 | 第58-59页 |
2.7 反转录及实时定量PCR | 第59页 |
2.7.1 mRNA反转录 | 第59页 |
2.7.2 cDNA实时定量PCR | 第59页 |
2.8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达谱芯片 | 第59-60页 |
2.9 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 | 第60页 |
2.10 lacZ报告质粒构建 | 第60页 |
2.11 报告质粒的序列点突变 | 第60-61页 |
2.12 基因实相表达水平检测 | 第61页 |
2.13 蛋白质表达纯化 | 第61-62页 |
2.13.1 目的蛋白质载体构建及诱导表达 | 第61页 |
2.13.2 目的蛋白质纯化 | 第61-62页 |
2.13.3 目的蛋白质浓度测定 | 第62页 |
2.14 蛋白质与目标探针凝胶阻滞实验(EMSA) | 第62-63页 |
2.15 等温滴定微量热试验(ITC) | 第63-64页 |
2.16 DNase Ⅰ足迹法实验(DNase Ⅰ footprinting assay) | 第64页 |
2.17 统计学分析 | 第64-65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5-89页 |
3.1 二元信号系统SAOUHSC_00184-00185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65-73页 |
3.1.1 SAOUHSC_00184-00185现有研究背景 | 第65-66页 |
3.1.2 HptRSA进一步研究结果 | 第66-73页 |
3.2 SAOUHSC_01313-1314及SAOUHSC_01311-1312初步研究结果 | 第73-89页 |
3.2.1 基因位点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3-75页 |
3.2.2 基因敲除实验结果 | 第75-76页 |
3.2.3 初步研究结果 | 第76-78页 |
3.2.4 SAOUHSC_01313-1314进一步研究进展 | 第78-82页 |
3.2.5 SAOUHSC_01311-1312进一步研究进展 | 第82-86页 |
3.2.6 SAOUHSC_01313-1314对WmrAB不具有直接调控作用 | 第86-89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89-95页 |
4.1 HptRSA系统功能的进一步阐释 | 第89-91页 |
4.2 二元信号系统SAOUHSC_01313-1314的功能初步探索及解释 | 第91-92页 |
4.3 ABC转运体WmrAB功能初步探索及解释 | 第92页 |
4.4 工作总结 | 第92-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13页 |
致谢 | 第113-11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其他研究成果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