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光纤通信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 第12-13页 |
1.2 高速光通信中色度色散监测的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3 色散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 第14-15页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5-16页 |
1.5 参考文献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色散监测平台的相关理论 | 第18-37页 |
2.1 光纤通信的常用码型以及调制方式 | 第18-25页 |
2.1.1 常用调制器 | 第18-19页 |
2.1.2 OOK信号的调制 | 第19-21页 |
2.1.3 QPSK信号的调制 | 第21-23页 |
2.1.4 16QAM的产生方式 | 第23-25页 |
2.2 光纤链路中的各物理损耗 | 第25-29页 |
2.2.1 光纤损耗 | 第25页 |
2.2.2 光纤的色散 | 第25-28页 |
2.2.3 偏振模色散 | 第28-29页 |
2.3 相干接收机的基本原理介绍 | 第29-32页 |
2.3.1 时钟恢复(Clock Recovery) | 第30页 |
2.3.2 色散补偿(CD Compensation) | 第30-31页 |
2.3.3 偏振模色散补偿(PMD Compensation) | 第31-32页 |
2.3.4 载波恢复(Carrier Recovery) | 第32页 |
2.4 奈奎斯特系统基本原理 | 第32-35页 |
2.5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典型的CD监测技术的概述 | 第37-49页 |
3.1 RF频谱测量技术 | 第37-39页 |
3.2 基于时钟频率分量 | 第39-40页 |
3.3 残留边带(VSB)信号相对群时延测量 | 第40-41页 |
3.4 直方图监测技术 | 第41-43页 |
3.5 均衡滤波器抽头系数估计色散 | 第43-45页 |
3.6 利用搜索算法扫描预制色散范围估计色散 | 第45-47页 |
3.7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第四章 相干光通信系统中的CD监测技术 | 第49-67页 |
4.1 利用自相关函数监测CD | 第49-55页 |
4.1.1 ACSPW监测方法的扩展 | 第49-51页 |
4.1.2 链路中其他因素对监测结果的影响 | 第51-55页 |
4.2 利用峰均功率比监测CD | 第55-60页 |
4.2.1 监测及补偿色度色散的实施方法 | 第55-57页 |
4.2.2 仿真验证 | 第57-58页 |
4.2.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58-60页 |
4.3 在奈奎斯特系统中利用峰均功率比监测CD的方法 | 第60-65页 |
4.3.1 色散监测原理 | 第60-62页 |
4.3.2 仿真结果及讨论 | 第62-65页 |
4.4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第五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 第67-70页 |
5.1 总结 | 第67-68页 |
5.2 展望 | 第68-70页 |
缩略词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