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波数字通信网云南中心站系统分析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短波组网技术及其发展 | 第10-12页 |
1.2.1 我国短波通信现状 | 第10页 |
1.2.2 国内外短波组网的应用 | 第10-12页 |
1.3 本文的组织和结构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短波组网技术 | 第13-18页 |
2.1 第三代短波通信系统 | 第13-14页 |
2.2 数字短波组网的技术特点 | 第14-17页 |
2.2.1 工作模式的选择 | 第14页 |
2.2.2 信道分离的关键技术 | 第14-15页 |
2.2.3 自适应入网控制技术 | 第15页 |
2.2.4 频率优选与优化技术 | 第15页 |
2.2.5 短波快速建链机制 | 第15-16页 |
2.2.6 综合业务适配技术 | 第16页 |
2.2.7 短波盲区消除技术 | 第16-17页 |
2.2.8 话音通信单双工转化技术 | 第1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三章 总体技术方案 | 第18-36页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第18-19页 |
3.1.1 需求分析 | 第18页 |
3.1.2 建设目标 | 第18页 |
3.1.3 技术指标 | 第18-19页 |
3.2 网络体系架构 | 第19-22页 |
3.2.1 网络管理架构 | 第20-21页 |
3.2.2 网络可用性服务架构 | 第21-22页 |
3.3 系统组成 | 第22-29页 |
3.3.1 IP承载网 | 第22-24页 |
3.3.2 网络管理分系统 | 第24-25页 |
3.3.3 短波频率管理分系统 | 第25-26页 |
3.3.4 全国中心站 | 第26页 |
3.3.5 大型区域中心站 | 第26-27页 |
3.3.6 小型区域中心站 | 第27-28页 |
3.3.7 短波用户 | 第28-29页 |
3.4 和其它网络的关系 | 第29页 |
3.5 系统容量 | 第29-32页 |
3.6 QoS策略 | 第32-35页 |
3.6.1 QoS意义 | 第32-33页 |
3.6.2 实现QoS的5大步骤 | 第33页 |
3.6.3 业务标记分类 | 第33-34页 |
3.6.4 QoS目标 | 第34页 |
3.6.5 QoS实现 | 第34-3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基本业务流程 | 第36-53页 |
4.1 网络管理流程 | 第36-43页 |
4.1.1 电台地址分配 | 第36页 |
4.1.2 网络开设流程 | 第36-37页 |
4.1.3 频率指配流程 | 第37-38页 |
4.1.4 频率调整流程 | 第38-39页 |
4.1.5 用户添加流程 | 第39-41页 |
4.1.6 号码分配流程 | 第41页 |
4.1.7 网络监视流程 | 第41-42页 |
4.1.8 网络控制流程 | 第42-43页 |
4.2 系统业务流程 | 第43-51页 |
4.2.1 入网注册流程 | 第43-44页 |
4.2.2 短波话音业务流程 | 第44-45页 |
4.2.3 短信消息业务流程 | 第45-47页 |
4.2.4 电子邮件业务流程 | 第47-50页 |
4.2.5 传真业务流程 | 第50-51页 |
4.3 系统功能预估 | 第51-52页 |
4.3.1 全国共用、资源共享 | 第51-52页 |
4.3.2 多点保障、多重覆盖 | 第52页 |
4.3.3 随机接入、保障通信 | 第52页 |
4.3.4 网络融合、综合业务 | 第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系统仿真测试 | 第53-65页 |
5.1 系统模拟仿真 | 第53-58页 |
5.1.1 仿真工具与应用简介 | 第53-54页 |
5.1.2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4-57页 |
5.1.3 仿真结果 | 第57-58页 |
5.2 测试系统组成 | 第58-59页 |
5.3 测试内容 | 第59-60页 |
5.3.1 话音业务测试内容 | 第59-60页 |
5.3.2 短信业务测试内容 | 第60页 |
5.3.3 邮件业务测试内容 | 第60页 |
5.4 测试方法 | 第60-64页 |
5.4.1 话音业务测试方法 | 第60-61页 |
5.4.2 短信业务测试方法 | 第61-62页 |
5.4.3 邮件业务测试方法 | 第62-64页 |
5.5 测试结果 | 第64页 |
5.6 系统模拟数据 | 第6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6页 |
6.1 结论 | 第65页 |
6.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及取得的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