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中、老年论文

东莞S社区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社会支持问题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导论第9-15页
    1.1 研究的背景与目的第9-10页
        1.1.1 研究的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的目的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1 国内外关于空巢老人的研究综述第10-11页
        1.2.2 国内外关于社区居家养老的研究综述第11页
        1.2.3 关于社会网络支持的研究综述第11-12页
    1.3 研究思路、基本框架及其研究方法第12-15页
        1.3.1 研究思路第12-13页
        1.3.2 基本框架第13页
        1.3.3 研究方法第13-15页
第2章 研究理论依据及相关概念解析第15-19页
    2.1 相关概念解析第15-17页
        2.1.1 城市空巢老人第15页
        2.1.2 社会支持第15-16页
        2.1.3 正式支持网络第16页
        2.1.4 非正式支持网络第16-17页
    2.2 主要养老模式第17-19页
        2.2.1 家庭养老模式第17页
        2.2.2 机构养老模式第17页
        2.2.3 社区养老模式第17-19页
第3章 东莞市S社区空巢老人社会支持体系分析第19-28页
    3.1 经济供养的支持状况第20-22页
        3.1.1 日常生活消费方面所获得的支持第20-21页
        3.1.2 医疗保健费用方面所获得的支持第21-22页
    3.2 生活照料的支持状况第22-24页
        3.2.1 生活照顾服务方面所获得的支持第22-24页
        3.2.2 医疗保健服务方面所获得的支持第24页
    3.3 精神慰藉的支持状况第24-25页
        3.3.1 老年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第24-25页
        3.3.2 老年心理健康咨询情况第25页
    3.4 社会支持体系对社区空巢老人养老的功能及作用第25-28页
        3.4.1 正式支持网络的功能分析第26-27页
        3.4.2 非正式支持网络的功能分析第27-28页
第4章 S社区空巢老人社会支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28-33页
    4.1 存在的问题第28-29页
        4.1.1 自身收入偏低且社会经济支持来源有限第28页
        4.1.2 缺乏专人和专业的日常生活照顾第28-29页
        4.1.3 子女不在身边缺乏精神慰藉第29页
    4.2 原因分析第29-31页
        4.2.1 缺少专门立法保障且执法力度不够第29-30页
        4.2.2 社区服务发展缓慢第30页
        4.2.3 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第30-31页
        4.2.4 老年人寻求社会支持的意识不强第31页
    4.3 社会支持介入的S社区空城老人养老的可能及途径第31-33页
        4.3.1 养老机构接纳专业社工介入的可能性第31-32页
        4.3.2 养老机构接纳专业社工介入的途径第32-33页
第5章 构建东莞市S社区空巢老人社会支持体系的对策第33-37页
    5.1 完善经济供养支持体系的对策第33-34页
        5.1.1 出台财政政策,提高城市空巢老人的经济收入第33页
        5.1.2 提供“惠老”政策,减轻城市空巢老人的经济压力第33页
        5.1.3 设立养老基金,为社区空巢老人提供经济支持第33-34页
    5.2 完善生活照料支持体系的对策第34-35页
        5.2.1 丰富养老服务网络层次第34页
        5.2.2 拓展养老服务项目第34-35页
        5.2.3 加强养老服务宣传第35页
        5.2.4 建立一个立体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第35页
    5.3 完善精神慰藉支持体系的对策第35-37页
        5.3.1 丰富城市空巢老人的文化生活第35-36页
        5.3.2 继续加强血缘和亲情的慰藉作用第36页
        5.3.3 倡导积极健康的老年心理第36-37页
第6章 结论和思考第37-38页
致谢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1页

论文共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节能减排大背景下的的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研究--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
下一篇:县级地方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发展和研究--以浙江省临安市行政服务中心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