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互联网+制造企业的发展态势 | 第10页 |
1.1.2 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永葆青春的关键 | 第10页 |
1.1.3 互联网+制造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急迫性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国外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3 制造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4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6 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理论分析 | 第20-28页 |
2.1 商业模式 | 第20-21页 |
2.1.1 商业模式概念 | 第20页 |
2.1.2 “互联网+”商业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 | 第20-21页 |
2.2 个案研究的介绍 | 第21-22页 |
2.3 扎根理论编码 | 第22-23页 |
2.3.1 扎根理论编码简介 | 第22-23页 |
2.3.2 扎根理论编码的操作过程 | 第23页 |
2.4 层次分析法 | 第23-25页 |
2.5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25-26页 |
2.5.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概念 | 第25页 |
2.5.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模型 | 第25-2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扎根理论编码构建Z公司商业模式创新模型 | 第28-36页 |
3.1 Z公司及Z公司传统商业模式 | 第28-29页 |
3.1.1 Z公司的简介 | 第28页 |
3.1.2 Z公司传统商业模式 | 第28-29页 |
3.2 互联网+的商业模式 | 第29页 |
3.3 扎根理论编码构建Z公司商业模式传导机制图 | 第29-34页 |
3.3.1 扎根理论编码对商业模式创新的适用性 | 第29-30页 |
3.3.2 原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第30页 |
3.3.3 资料分析 | 第30-33页 |
3.3.4 研究发现Z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故事线 | 第33-34页 |
3.4 Z公司商业模式传导机制图 | 第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4章 互联网+制造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36-42页 |
4.1 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 | 第36页 |
4.2 商业模式概念整合 | 第36页 |
4.3 商业模式创新评价指标确定 | 第36-40页 |
4.3.1 商业模式创新指标评价的筛选 | 第37-40页 |
4.3.2 商业模式创新效应指标确定 | 第4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5章 三家互联网+制造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评价实证研究 | 第42-54页 |
5.1 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 第42-46页 |
5.2 模糊综合评价 | 第46-52页 |
5.2.1 信度检验 | 第46页 |
5.2.2 效度检验 | 第46页 |
5.2.3 数据结果分析 | 第46-52页 |
5.3 以X公司为例提出商业模式改进策略 | 第52-5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4-55页 |
6.2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A 访谈提纲示例 | 第59-60页 |
附录B 访谈整理实录 | 第60-63页 |
附录C 扎根理论编码过程 | 第63-70页 |
附录D 商业模式创新效应评价二级指标问卷调查 | 第70-72页 |
附录E 互联网+制造业商业模式创新效应评价调查问卷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导师简介 | 第77-78页 |
作者简介 | 第78-7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