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8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分子凝胶概述 | 第10-12页 |
1.3 分子凝胶自组装的驱动力 | 第12-16页 |
1.3.1 氢键作用 | 第12-14页 |
1.3.2 π-π堆积作用 | 第14页 |
1.3.3 金属配位作用 | 第14-15页 |
1.3.4 疏水作用 | 第15-16页 |
1.4 分子凝胶的表征方法 | 第16-21页 |
1.4.1 最低凝胶浓度 | 第16页 |
1.4.2 凝胶的相转变温度及相图 | 第16-17页 |
1.4.3 凝胶的热力学参数 | 第17页 |
1.4.4 流变学分析 | 第17-18页 |
1.4.5 微观形貌表征方法 | 第18-19页 |
1.4.6 散射和衍射方法 | 第19页 |
1.4.7 光谱学方法 | 第19-21页 |
1.5 影响分子凝胶自组装过程的因素 | 第21-25页 |
1.5.1 凝胶因子浓度的影响 | 第21-22页 |
1.5.2 溶剂的影响 | 第22-23页 |
1.5.3 剪切力的影响 | 第23页 |
1.5.4 超声的影响 | 第23-24页 |
1.5.5 pH的影响 | 第24-25页 |
1.6 分子凝胶的应用 | 第25-28页 |
1.6.1 刺激响应性材料 | 第25-26页 |
1.6.2 生物医药材料 | 第26-27页 |
1.6.3 在凝胶介质中的反应 | 第27页 |
1.6.4 其他方面的应用 | 第27-28页 |
1.7 基于分子凝胶的掺杂化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 第28-36页 |
1.7.1 分子凝胶/碳纳米材料复合体系 | 第28-30页 |
1.7.2 分子凝胶/金属纳米颗粒复合材料 | 第30-31页 |
1.7.3 分子凝胶/金属化合物复合材料 | 第31-34页 |
1.7.4 分子凝胶与其他掺杂剂形成的复合材料 | 第34-36页 |
1.8 本文的选题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36页 |
1.9 本文的创新点 | 第36-38页 |
第二章 基于谷氨酸的长链型凝胶因子的合成及其自组装机理研究 | 第38-64页 |
2.1 引言 | 第3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8-45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38-39页 |
2.2.2 主要原料 | 第39-40页 |
2.2.3 凝胶因子的合成 | 第40-43页 |
2.2.4 凝胶的测试与表征 | 第43-4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5-62页 |
2.3.1 溶剂对于凝胶的影响 | 第45-48页 |
2.3.2 侧基对于凝胶性能的影响 | 第48-55页 |
2.3.3 自组装驱动力及机理研究 | 第55-59页 |
2.3.4 掺杂手性因子对于自组装形貌的影响 | 第59-6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三章 金属离子掺杂的分子凝胶有机/无机杂化体系的自组装性能和机理研究 | 第64-80页 |
3.1 引言 | 第6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4-69页 |
3.2.1 实验仪器 | 第64-65页 |
3.2.2 主要原料 | 第65页 |
3.2.3 凝胶因子的合成 | 第65-68页 |
3.2.4 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 第68-6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9-79页 |
3.3.1 凝胶的基本性质 | 第69-74页 |
3.3.2 掺杂稀土金属离子对于CHO-TPY凝胶的影响 | 第74-7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四章 金属离子掺杂凝胶体系的荧光性质初探 | 第80-86页 |
4.1 引言 | 第8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0-81页 |
4.2.1 实验仪器 | 第80页 |
4.2.2 性能测试与表征 | 第80-8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1-8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第86-88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86-87页 |
5.2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8页 |
致谢 | 第98-10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