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 1.1 中国古代青铜器演变 | 第9-11页 |
| 1.2 青铜文化研究 | 第11-12页 |
| 1.3 江淮地区青铜器研究 | 第12-13页 |
| 1.4 样品考古学背景 | 第13-14页 |
| 1.5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19页 |
| 第二章 合金技术及金相组织研究 | 第19-29页 |
| 2.1 引言 | 第19页 |
| 2.2 合金成分分析 | 第19-20页 |
| 2.3 金相分析 | 第20-22页 |
| 2.4 结果讨论 | 第22-28页 |
| 2.4.1 合金配比 | 第22-23页 |
| 2.4.2 金相组织 | 第23页 |
| 2.4.3 合金组织与成分之间的关系 | 第23-24页 |
| 2.4.4 小结 | 第24-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青铜器锈蚀产物物相分析 | 第29-44页 |
| 3.1 引言 | 第29页 |
| 3.2 青铜器的主要成分 | 第29页 |
| 3.3 青铜锈的主要成分 | 第29-30页 |
| 3.4 样品简介 | 第30页 |
| 3.5 实验方法及结果 | 第30-32页 |
| 3.6 讨论 | 第32-34页 |
| 附表1 | 第34-41页 |
| 附图2 | 第41-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安徽省蚌埠双墩和肥东县石塘镇龙城出土青铜器铸造地分析 | 第44-52页 |
| 4.1 引言 | 第44-45页 |
| 4.2 研究方法 | 第45页 |
| 4.3 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出土青铜器铸造地分析 | 第45-48页 |
| 4.3.1 样品来源 | 第45-46页 |
| 4.3.2 样品处理 | 第46页 |
| 4.3.3 主成分分析 | 第46-47页 |
| 4.3.4 结果讨论 | 第47-48页 |
| 4.4 肥东县石塘镇龙城出土青铜器铸造地分析 | 第48-51页 |
| 4.4.1 样品来源 | 第48-49页 |
| 4.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
| 第五章 安徽潜山彭岭出土M50:11青铜鼎焊接工艺分析 | 第52-59页 |
| 5.1 器物考古背景 | 第52页 |
| 5.2 样品特征 | 第52-53页 |
| 5.3 样品检测分析 | 第53-54页 |
| 5.3.1 合金成分XRF分析 | 第53页 |
| 5.3.2 锈蚀产物物相分析 | 第53页 |
| 5.3.3 金相观察 | 第53-54页 |
| 5.4 焊接工艺分析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0页 |
| 6.1 结论 | 第59页 |
| 6.2 不足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