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社会正义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11页
引言第11-14页
 (一) 选题的意义第11页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 国外研究的现状第11-12页
  2. 国内研究的现状第12页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2-14页
一、正义的理论界定第14-24页
 (一) 正义概念的界定第14-20页
  1. 正义释义第14-17页
  2. 公平.平等.正义辨析第17-19页
  3. 社会正义第19-20页
 (二) 四种社会正义观第20-24页
  1. 罗尔斯的“公平的正义”第20页
  2. 诺齐克“权利平等”第20-21页
  3.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社会正义观第21-22页
  4. 社会主义的社会正义观第22-24页
二、社会正义与和谐社会的关系第24-30页
 (一) 社会正义的价值第24-25页
  1. 对和谐秩序的维护第24页
  2. 实现社会正义有利于人的主体性的弘扬第24-25页
  3. 实现社会正义有利于人自由、尊严的维护第25页
 (二) 社会正义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第25-26页
  1. 社会正义是民主法治的本质要求第25页
  2. 社会正义是诚信友爱的前提条件第25-26页
 (三) 社会正义与和谐社会的内在一致性第26-30页
  1. 正义的价值诉求第26页
  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第26-27页
  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追求公平正义的社会第27-28页
  4. 和谐社会的共建共享第28-30页
三、我国社会正义现状探析第30-35页
 (一) 我国社会正义的发展历程第30-31页
  1. 计划经济背景下的社会正义观第30页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正义观第30-31页
  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中的正义观第31页
 (二) 我国社会正义面临的问题第31-33页
  1. 经济领域的收入分配和消费不公正现象第32页
  2. 政治生活中的权力不公正现象第32页
  3. 社会生活中的机会不公平现象第32-33页
 (三) 我国社会正义问题探因第33-35页
  1. 我国传统文化中正义因素贫乏造成的历史惯性第33页
  2. 新旧体制交替的转换造成的政策空场第33页
  3. 制度安排上的缺陷第33页
  4. 人的因素的影响第33-34页
  5. 社会奖善惩恶机制的乏力第34-35页
四、社会正义在我国的实现第35-39页
 (一) 社会正义实现的物质基础第35-36页
  1.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35页
  2. 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第35-36页
 (二) 社会正义实现的制度保障第36-37页
  1. 制度公正第36页
  2. 机会均等第36页
  3. 坚持权利与义务对等第36-37页
 (三) 社会正义实现的价值导向和思想教育第37-39页
  1. 发挥政策的正义价值导向作用第37-38页
  2. 树立正确的权利、权益观第38页
  3. 培育个人的正义感和公道心第38-39页
结论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2页
附录第42-44页
后记第44页

论文共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和谐社会背景下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基本理路研究
下一篇:美国军工复合体与传媒关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