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岷江汉阳电航枢纽工程建设水土保持措施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1.1 选题依据 | 第10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第2章 研究区环境概况 | 第16-24页 |
| 2.1 自然地理 | 第16-22页 |
| 2.1.1 地理位置 | 第16-17页 |
| 2.1.2 土壤特征 | 第17页 |
| 2.1.3 植被特征 | 第17-20页 |
| 2.1.4 气象、水文 | 第20-22页 |
| 2.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2-24页 |
| 2.2.1 地貌特征 | 第22页 |
| 2.2.2 地层岩性 | 第22-23页 |
| 2.2.3 地震 | 第23页 |
| 2.2.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3-24页 |
| 第3章 研究区水土流失分析 | 第24-29页 |
| 3.1 水土流失影响因素 | 第24页 |
| 3.1.1 自然因素 | 第24页 |
| 3.1.2 人为因素 | 第24页 |
| 3.2 水土流失现状分析 | 第24-27页 |
| 3.3 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分析 | 第27-29页 |
| 3.3.1 工程开挖 | 第27页 |
| 3.3.2 施工生产生活设施占地 | 第27页 |
| 3.3.3 围堰施工 | 第27页 |
| 3.3.4 工程弃渣 | 第27-28页 |
| 3.3.5 施工道路 | 第28页 |
| 3.3.6 料场开采 | 第28页 |
| 3.3.7 工程运行 | 第28-29页 |
| 第4章 研究区水土保持现状分析与水土流失预测 | 第29-47页 |
| 4.1 水土保持的必要性 | 第29页 |
| 4.2 水土保持现状研究 | 第29页 |
| 4.3 工程措施的水土保持作用分析 | 第29-35页 |
| 4.3.1 导流工程 | 第29-30页 |
| 4.3.2 枢纽建筑物 | 第30-32页 |
| 4.3.3 防护工程 | 第32-33页 |
| 4.3.4 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工程量 | 第33-35页 |
| 4.4 研究区水土流失预测分析 | 第35-42页 |
| 4.4.1 预测目的 | 第35页 |
| 4.4.2 预测方法及预测参数 | 第35-40页 |
| 4.4.3 预测范围及时段 | 第40-41页 |
| 4.4.4 预测单位的划分 | 第41-42页 |
| 4.5 水土流失预测成果 | 第42-47页 |
| 4.5.1 扰动、破坏原地表面积 | 第42-43页 |
| 4.5.2 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 | 第43页 |
| 4.5.3 弃土、弃石、弃渣量 | 第43页 |
| 4.5.4 新增水土流失量预测 | 第43-47页 |
| 第5章 研究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 第47-78页 |
| 5.1 水土流失防治依据 | 第47-48页 |
| 5.1.1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原则 | 第47页 |
| 5.1.2 当地可借鉴的水土保持工程和治理经验 | 第47-48页 |
| 5.2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和总体布局 | 第48-51页 |
| 5.3 水土保持分区防治措施 | 第51-78页 |
| 5.3.1 水库淹没区 | 第51页 |
| 5.3.2 枢纽工程区 | 第51-54页 |
| 5.3.3 防护工程区 | 第54-56页 |
| 5.3.4 施工生产生活区 | 第56-58页 |
| 5.3.5 施工道路区 | 第58-60页 |
| 5.3.6 堆渣厂区 | 第60-73页 |
| 5.3.7 料场区 | 第73-75页 |
| 5.3.8 专项设施复改建区 | 第75-76页 |
| 5.3.9 移民安置区 | 第76-78页 |
| 结论 | 第78-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