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扬子地区下志留统页岩气经济评价--以咸丰—黔江—酉阳一带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6页 |
1.1 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页岩气的国民经济价值 | 第9-10页 |
1.1.2 页岩气的经济社会意义 | 第10页 |
1.1.3 中国南方页岩气具有良好勘探潜力 | 第10-11页 |
1.2 前人工作基础及研究程度 | 第11-15页 |
1.2.1 勘探现状 | 第11-13页 |
1.2.2 研究程度 | 第13-15页 |
1.3 论文完成实物工作量及取得成果 | 第15-16页 |
1.3.1 完成实物工作量 | 第15页 |
1.3.2 取得成果 | 第15-16页 |
第2章 地质背景 | 第16-26页 |
2.1 研究区大地构造背景 | 第16页 |
2.2 下志留统概况 | 第16-20页 |
2.3 下志留统沉积特征 | 第20-26页 |
2.3.1 主要岩石类型 | 第20-21页 |
2.3.2 主要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 | 第21-23页 |
2.3.3 沉积演化分析 | 第23-24页 |
2.3.4 富集模式 | 第24-26页 |
第3章 黑色页岩参数特征 | 第26-35页 |
3.1 有机碳含量(TOC) | 第27-30页 |
3.1.1 典型剖面有机质丰度评价 | 第27-28页 |
3.1.2 有机碳剖面连井对比 | 第28-30页 |
3.2 镜质体反射率(Ro) | 第30-32页 |
3.3 矿物分析 | 第32-33页 |
3.4 微结构(孔隙度)分析 | 第33-34页 |
3.5 成藏潜力分析 | 第34-35页 |
第4章 开发技术条件 | 第35-40页 |
4.1 开采条件 | 第35-38页 |
4.1.1 地形地貌 | 第35页 |
4.1.2 构造及储层 | 第35-38页 |
4.1.3 工程地质 | 第38页 |
4.2 开采范围及服务年限 | 第38页 |
4.3 开采方案 | 第38-40页 |
第5章 黔江区块页岩气经济评价 | 第40-56页 |
5.1 储量计算 | 第40-42页 |
5.1.1 计算方法及标准 | 第40-41页 |
5.1.2 资源量估算 | 第41-42页 |
5.2 评价参数的确定 | 第42-44页 |
5.3 经济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44-45页 |
5.4 微观经济评价(企业内部财务评价) | 第45-52页 |
5.4.1 财务评价及其意义 | 第45页 |
5.4.2 各项经济评价指标 | 第45-46页 |
5.4.3 经济效益评价 | 第46-47页 |
5.4.4 动态指标 | 第47-52页 |
5.5 宏观经济评价(国民经济评价) | 第52-53页 |
5.6 结果评述 | 第53-54页 |
5.7 不确定性分析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1-62页 |
图版Ⅰ | 第62-63页 |
图版Ⅱ | 第63-64页 |
图版Ⅲ | 第64-65页 |
图版Ⅳ | 第65-66页 |
图版Ⅴ | 第66-67页 |
个人简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