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相关概念 | 第13-15页 |
| ·反规划 | 第13页 |
| ·后备建设用地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 ·反规划理论的研究 | 第15-17页 |
| ·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 第15页 |
| ·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 ·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 | 第16页 |
|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研究 | 第17-20页 |
| ·国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 ·国内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 第三章 基于反规划理论的城乡后备建设用地空间布局方法 | 第20-29页 |
| ·前期准备 | 第20-23页 |
| ·GIS 工具的选择 | 第20页 |
| ·数据准备 | 第20-21页 |
| ·主要运用的GIS 空间分析工具 | 第21-22页 |
| ·数据预处理 | 第22-23页 |
| ·土地利用的环境敏感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23-24页 |
| ·建立生态安全格局 | 第24-25页 |
| ·水土保持安全格局 | 第24页 |
| ·生物保护安全格局 | 第24-25页 |
| ·游憩与文化景观保护安全格局 | 第25页 |
| ·权重确立 | 第25-26页 |
| ·综合生态安全格局 | 第26-27页 |
| ·提取后备建设用地 | 第27页 |
| ·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布局 | 第27-29页 |
| ·阻力因子与阻力系数的确定 | 第27页 |
| ·阻力面的建立 | 第27-29页 |
| 第四章 实证研究 | 第29-56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29-33页 |
| ·自然景观特征 | 第29-30页 |
| ·生物景观特征 | 第30页 |
| ·人文景观特征 | 第30-31页 |
| ·土地利用现状特征 | 第31-32页 |
| ·现状城乡建设用地情况 | 第32-33页 |
| ·数据分析 | 第33-36页 |
| ·高程分析 | 第33-34页 |
| ·坡度分析 | 第34-35页 |
| ·水域分析 | 第35-36页 |
| ·生态保护安全格局构建 | 第36-43页 |
| ·水土保持安全格局 | 第36-38页 |
| ·生物保护安全格局 | 第38-39页 |
| ·游憩与文化景观安全格局 | 第39-41页 |
| ·综合安全格局 | 第41-43页 |
| ·后备建设用地的提取 | 第43-45页 |
| ·不同安全级别下土地利用类型 | 第43-44页 |
| ·不同安全级别下基本农田数量分析 | 第44页 |
| ·不同安全级别下后备建设用地数量分析 | 第44-45页 |
| ·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布局 | 第45-56页 |
| ·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原则 | 第45-46页 |
| ·城镇建设用地布局 | 第46-49页 |
| ·村镇建设用地布局 | 第49-52页 |
| ·独立建设用地布局 | 第52-56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 ·研究结论 | 第56页 |
| ·讨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附录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