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广东龙眼的栽培利用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8-14页 |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 1.2 学术史回顾 | 第9-13页 |
| 1.2.1 龙眼栽培的原产地和地区分布 | 第9-10页 |
| 1.2.2 龙眼的文献研究和资料整理 | 第10页 |
| 1.2.3 龙眼的栽培、加工、利用的研究 | 第10-11页 |
| 1.2.4 龙眼商品性生产的研究 | 第11-13页 |
| 1.3 研究方法、内容与史料来源 | 第13-14页 |
| 2 龙眼的名字、品种和清代以前的栽培状况 | 第14-19页 |
| 2.1 龙眼名实考 | 第14-15页 |
| 2.2 龙眼的品种 | 第15-17页 |
| 2.3 清代以前龙眼的栽培状况 | 第17-19页 |
| 3 清代广东龙眼的栽植与环境 | 第19-34页 |
| 3.1 清代广东龙眼地区分布的变迁 | 第19-24页 |
| 3.2 清代广东龙眼种植规模的变化 | 第24-25页 |
| 3.3 清代广东龙眼地区分布与环境 | 第25-34页 |
| 3.3.1 自然环境 | 第25-31页 |
| 3.3.1.1 气候环境 | 第25-29页 |
| 3.3.1.2 土壤、地形环境 | 第29-31页 |
| 3.3.2 社会环境 | 第31-34页 |
| 3.3.2.1 商品经济的发展 | 第31-32页 |
| 3.3.2.2 战争、械斗等其他原因 | 第32-34页 |
| 4 清代广东龙眼的栽培管理技术 | 第34-39页 |
| 4.1 清代广东龙眼的栽植技术 | 第34-37页 |
| 4.1.1 繁殖育苗及“自养”生理的利用 | 第34-36页 |
| 4.1.2 定植 | 第36-37页 |
| 4.2 清代广东龙眼的管理技术 | 第37-39页 |
| 4.2.1 施肥 | 第37页 |
| 4.2.2 疏花 | 第37-38页 |
| 4.2.3 病虫害防治 | 第38-39页 |
| 5 清代广东龙眼的加工、储藏、利用和贸易 | 第39-50页 |
| 5.1 清代广东龙眼干的加工 | 第39-41页 |
| 5.1.1 晒干 | 第39-40页 |
| 5.1.2 焙干 | 第40-41页 |
| 5.2 清代龙眼的储藏 | 第41-43页 |
| 5.3 清代广东龙眼的利用 | 第43-48页 |
| 5.3.1 食用 | 第43-45页 |
| 5.3.2 药用 | 第45-47页 |
| 5.3.3 器用 | 第47-48页 |
| 5.4 清代广东龙眼的贸易 | 第48-50页 |
| 6 清代广东龙眼的文化 | 第50-56页 |
| 6.1 传说与风俗 | 第50-52页 |
| 6.2 赵古农与《龙眼谱》 | 第52-53页 |
| 6.3 诗词歌赋 | 第53-56页 |
| 7 结语 | 第56-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