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9-20页 |
| 1.1 我国电网的现状与发展 | 第9-11页 |
| 1.2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第11-14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8-20页 |
| 2 储能型STATCOM的基本结构 | 第20-29页 |
| 2.1 储能型STATCOM原理介绍 | 第20-24页 |
| 2.2 储能型STATCOM数学模型 | 第24-26页 |
| 2.3 储能型STATCOM控制方法 | 第26-28页 |
| 2.4 小结 | 第28-29页 |
| 3 基于PSASP的储能型STATCOM的电力系统仿真建模 | 第29-38页 |
| 3.1 PSASP软件的介绍 | 第29-30页 |
| 3.2 储能型STATCOM模型的搭建 | 第30-33页 |
| 3.3 PSASP环境下的EPRI-7 节点算例及分析 | 第33-37页 |
| 3.4 小结 | 第37-38页 |
| 4 储能型STATCOM提升大电网交直流受端系统稳定性 | 第38-47页 |
| 4.1 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介绍 | 第38-40页 |
| 4.2 湖北电网接纳特高压直流后安全稳定分析 | 第40-42页 |
| 4.3 储能型STATCOM提升受端电网稳定性的仿真分析 | 第42-46页 |
| 4.4 小结 | 第46-47页 |
| 5 储能型STATCOM安装地点和容量配置的探讨研究 | 第47-52页 |
| 5.1 储能型STATCOM安装地点的探讨 | 第47-50页 |
| 5.2 储能型STATCOM容量配置的探讨 | 第50-51页 |
| 5.3 小结 | 第51-52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52-54页 |
| 6.1 全文总结 | 第52-53页 |
| 6.2 今后工作的展望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61-62页 |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