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影响及其致病力分析
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2 IHHNV常用实验室诊断方法简介 | 第15-19页 |
1.2.1 组织病理学诊断 | 第15-16页 |
1.2.2 PCR技术 | 第16页 |
1.2.3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 第16-17页 |
1.2.4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 第17页 |
1.2.5 其他技术 | 第17-19页 |
第二章 IHHNV的人工感染实验 | 第19-28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19-22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19页 |
2.2.2 实验动物检测 | 第19-20页 |
2.2.3 人工感染病料的制备 | 第20页 |
2.2.4 病料病毒含量的验证 | 第20-21页 |
2.2.5 凡纳滨仔虾人工感染 | 第21页 |
2.2.6 实验管理 | 第21-22页 |
2.3 结果 | 第22-26页 |
2.3.1 病料病毒含量 | 第22页 |
2.3.2 存活率 | 第22-24页 |
2.3.3 体长变化 | 第24-26页 |
2.4 讨论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实时荧光定量检测IHHNV | 第28-34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3.2.1 材料 | 第28页 |
3.2.2 器材及试剂 | 第28-29页 |
3.2.3 引物探针的合成 | 第29页 |
3.2.4 质粒标准品制备 | 第29-30页 |
3.2.5 反应体系优化 | 第30页 |
3.2.6 特异性实验 | 第30页 |
3.2.7 构建标准曲线 | 第30页 |
3.2.8 实验样品检测 | 第30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2页 |
3.3.1 荧光定量PCR扩增条件的建立 | 第30-31页 |
3.3.2 特异性试验 | 第31页 |
3.3.3 标准曲线的构建 | 第31-32页 |
3.3.4 样品病毒检测 | 第32页 |
3.4 讨论 | 第32-34页 |
第四章 IHHNV和EHP的PCR检测 | 第34-49页 |
4.1 引言 | 第34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34-38页 |
4.2.1 对虾及病毒样品 | 第34-35页 |
4.2.2 引物和探针 | 第35-36页 |
4.2.3 试剂材料 | 第36页 |
4.2.4 普通PCR方法 | 第36-37页 |
4.2.5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HHNV | 第37页 |
4.2.6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HP | 第37-38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7页 |
4.3.1 IHHNV的荧光定量PCR技术建立 | 第38-40页 |
4.3.2 EHP的荧光定量PCR技术建立 | 第40-41页 |
4.3.3 对虾样品普通PCR检测结果 | 第41-42页 |
4.3.4 对虾样品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 第42-45页 |
4.3.5 对虾生长速率与病毒载量关系 | 第45-47页 |
4.4 讨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