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铁路运输经济论文--中国铁路运输经济论文

大数据路径下铁路突发事件舆情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0-16页
    一、研究意义第10-12页
        (一) 现实意义第10页
        (二) 理论意义第10-12页
    二、文献综述第12-14页
        (一) 大数据研究现状第12页
        (二) 铁路突发事件研究现状第12-13页
        (三) 国内外舆情研究现状第13-14页
        (四) 铁路突发事件舆情研究现状第14页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第14-16页
        (一) 研究方法第14-15页
        (二) 特色与创新之处第15-16页
第一章 铁路突发事件与铁路突发事件舆情研究第16-22页
    第一节 事故灾难与铁路突发事件第16-18页
        一、突发事件与事故灾难概念辨析第16页
        二、铁路突发事件为多重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第16-18页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下的铁路突发事件舆情第18-20页
        一、互联网时代的舆情拥有物理与逻辑的双重结构第18-19页
        二、互联网时代的舆情传播呈现群落化和规模化第19-20页
        三、铁路的特殊地位决定铁路突发事件的舆情特征第20页
    第三节 铁路突发事件舆情的研究方法第20-22页
        一、量化研究成为铁路突发事件舆情研究的主要方法第20-21页
        二、大数据为铁路突发事件舆情信息挖掘提供技术路径第21-22页
第二章 建立铁路突发事件数据库的标准和规则第22-31页
    第一节 “事故灾难·铁路突发事件数据库”的主要内容第22-28页
        一、Access数据库及其组织形式第22-23页
        二、铁路突发事件数据库各表填写规则第23-28页
    第二节 铁路突发事件数据收集的相关规定第28-31页
        一、铁路突发事件数据资料收集范围第28-29页
        二、铁路突发事件数据资料参考来源的选用原则第29页
        三、铁路突发事件数据资料收集和校对流程第29-31页
第三章 铁路突发事件舆情相关数据的挖掘第31-49页
    第一节 铁路突发事件基本要素特征及数据呈现第31-34页
        一、铁路突发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数据呈现第31-33页
        二、铁路突发事件性质与原因的归类及呈现第33-34页
    第二节 、不同原因下的铁路突发事件舆情分析第34-41页
        一、自然原因:舆情周期短,结构单一第34-37页
        二、管理原因:舆情周期长,焦点随责任认定转移第37-39页
        三、人为原因:舆情消散快,性质单一第39-40页
        四、管理原因导致铁路突发事件舆情复杂化第40-41页
    第三节 、不同处置下的铁路突发事件舆情分析第41-46页
        一、事件处置失当:引发更多疑问,舆情呈负面第41-42页
        二、事件处置恰当:舆情平稳消散,舆情呈正面第42-43页
        三、舆情处置失当:产生新的舆论,舆情呈负面第43-44页
        四、舆情处置恰当:舆情快速消散,舆情呈正面第44-45页
        五、舆情走势的关键在于官方的处置第45-46页
    第四节 、不同强度下的铁路突发事件舆情分析第46-49页
        一、高强度事件:舆情周期长,高潮点来临滞后第46页
        二、中强度事件:舆情周期适中,高潮点来临较快第46-47页
        三、低强度事件:舆情周期短,当日出现高潮点第47-48页
        四、舆情强度与事件强度呈正相关第48-49页
第四章 大数据路径下铁路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第49-53页
    第一节 政府层面的舆情应对建议第49-51页
        一、建立舆情专题数据库:科学应对舆情第49页
        二、构建疏导平台:加强信息透明第49-50页
        三、重视媒介联动:多角度强化信息传播第50-51页
    第二节 铁路企业层面的舆情应对建议第51-53页
        一、控制舆情走势:把握准确的处置时机第51-52页
        二、占领舆情高点:主动引导舆论第52页
        三、高强度事件攻坚:有效整合处置力量第52-53页
结语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致谢第57-58页
附录第58-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络化治理视角下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公共行动困境与对策研究--以H省为例
下一篇:网络传播场域中的伦理困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