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3-3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23-2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4-28页 |
1.2.1 水稻生长模型 | 第24-25页 |
1.2.2 ORYZA2000模型在水稻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1.2.3 三维数字化技术在作物形态构建中的应用 | 第26页 |
1.2.4 植物功能—结构模型 | 第26-27页 |
1.2.5 GroIMP平台在植物功能-结构模型构建中的应用 | 第27-28页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8-31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第2章 田间试验与株型结构特征 | 第31-37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31页 |
2.2 试验区概况与种植管理方式 | 第31-34页 |
2.2.1 试验区概况 | 第31-33页 |
2.2.2 田间种植与管理方式 | 第33-34页 |
2.3 田间试验测定内容 | 第34-37页 |
2.3.1 植株冠层结构的三维数字化测定 | 第35页 |
2.3.2 器官形态测定 | 第35页 |
2.3.3 水稻器官生物量测定 | 第35-36页 |
2.3.4 水稻器官发生过程观测 | 第36-37页 |
第3章 水稻群体冠层三维结构的重建及特征分析 | 第37-51页 |
3.1 水稻三维结构的建立 | 第37-42页 |
3.1.1 基于三次B样条插值算法的三维数据光滑处理 | 第37-38页 |
3.1.2 水稻器官三维空间结构模型构建 | 第38-41页 |
3.1.3 三维测定的误差分析 | 第41-42页 |
3.2 水稻器官方位分布特征分析 | 第42-50页 |
3.2.1 叶基方位角与茎基方位角分布特征 | 第42-47页 |
3.2.2 茎叶夹角与茎倾角分布特征 | 第47-50页 |
3.3 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基于GroIMP的水稻动态结构模型构建 | 第51-63页 |
4.1 冠层内光合有效辐射模拟 | 第51-54页 |
4.1.1 虚拟光场景的构建 | 第51-53页 |
4.1.2 日冠层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计算 | 第53-54页 |
4.2 发育进程模拟 | 第54-56页 |
4.2.1 出叶时间的模拟 | 第54-56页 |
4.2.2 分蘖发生、叶鞘伸长、拔节和抽穗时间的模拟 | 第56页 |
4.3 形态与结构的模拟 | 第56-61页 |
4.3.1 拓扑结构的模拟 | 第56-58页 |
4.3.2 器官的几何结构模拟 | 第58-61页 |
4.3.3 基于三维结构模型模拟器官的空间形态结构 | 第61页 |
4.4 模型可视化效果 | 第61-62页 |
4.5 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基于ORYZA2000的水稻生长发育模拟与评价 | 第63-81页 |
5.1 ORYZA2000模型基本原理 | 第63-66页 |
5.1.1 物候学生长的模拟 | 第63-64页 |
5.1.2 CO_2同化速率的模拟 | 第64页 |
5.1.3 干物质积累的模拟 | 第64-65页 |
5.1.4 产量形成的模拟 | 第65页 |
5.1.5 叶面积增长的模拟 | 第65-66页 |
5.2 模型所需的参数配置文件及参数获取方法 | 第66-68页 |
5.3 模型统计分析及评价方法 | 第68-69页 |
5.4 应用于两个气候带时的模型参数校准 | 第69-73页 |
5.5 ORYZA2000模型的模拟效果及验证 | 第73-80页 |
5.6 小结 | 第80-81页 |
第6章 水稻功能-结构耦合模型G-ORY构建 | 第81-97页 |
6.1 发育进程模拟 | 第81-82页 |
6.2 器官形态与结构模拟 | 第82-85页 |
6.2.1 基于器官尺度的干物质分配模拟 | 第82-83页 |
6.2.2 基于生物量模拟器官的几何结构 | 第83-85页 |
6.3 G-ORY模型耦合方法 | 第85-87页 |
6.4 G-ORY对ORYZA2000光模块改进原理 | 第87-89页 |
6.5 G-ORY与ORYZA2000的冠层光分布比较 | 第89-92页 |
6.6 不同株型水稻的冠层光分布比较 | 第92-95页 |
6.7 小结 | 第95-97页 |
第7章 水稻功能-结构耦合模型G-ORY模拟效果评估 | 第97-121页 |
7.1 G-ORY模型设计与编程实现 | 第97-101页 |
7.1.1 模型架构与编程实现 | 第97-100页 |
7.1.2 模型参数设置 | 第100-101页 |
7.2 光合有效辐射和CO_2同化速率在ORYZA2000及G-ORY模型中的差异分析 | 第101-104页 |
7.3 水稻各器官干重及叶面积指数在G-ORY模型中的模拟效果评估 | 第104-110页 |
7.4 水稻器官形态结构在G-ORY模型中的模拟效果评估 | 第110-114页 |
7.4.1 有效分蘖个数模拟效果评估 | 第110-111页 |
7.4.2 器官形态结构模拟效果评估 | 第111-114页 |
7.5 株型对水稻冠层光分布的影响 | 第114-117页 |
7.6 纬度对水稻冠层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17-120页 |
7.7 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8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21-125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21-122页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122-123页 |
8.3 展望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5页 |
致谢 | 第135-137页 |
作者简介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