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3 理论依据 | 第13-15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2.1 创伤后成长概述 | 第15-19页 |
2.1.1 创伤后成长的概念与内涵 | 第15页 |
2.1.2 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 | 第15-18页 |
2.1.3 创伤后成长的测量 | 第18页 |
2.1.4 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2.2 创伤后成长干预的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2.2.1 自我表露干预 | 第19-20页 |
2.2.2 认知行为干预 | 第20页 |
2.2.3 其他干预方法 | 第20-22页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2-31页 |
3.1 研究流程 | 第22-23页 |
3.2 研究对象 | 第23页 |
3.2.1 纳入标准 | 第23页 |
3.2.2 排除标准 | 第23页 |
3.3 研究设计 | 第23-24页 |
3.3.1 样本含量确定 | 第23页 |
3.3.2 分组方法 | 第23-24页 |
3.3.3 伦理原则 | 第24页 |
3.4 研究工具 | 第24-26页 |
3.4.1 一般情况调查表 | 第24-25页 |
3.4.2 中文版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C) | 第25页 |
3.4.3 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CD-RISC) | 第25页 |
3.4.4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 | 第25页 |
3.4.5 抑郁自评量表(SDS) | 第25-26页 |
3.5 干预方法 | 第26-29页 |
3.5.1 对照组 | 第26页 |
3.5.2 干预组 | 第26-29页 |
3.6 质量控制 | 第29-30页 |
3.7 资料收集 | 第30页 |
3.8 统计学方法 | 第30-31页 |
第4章 研究结果 | 第31-44页 |
4.1 研究对象流失情况 | 第31页 |
4.2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 第31-33页 |
4.3 干预组与对照组基线资料的均衡性比较 | 第33-34页 |
4.3.1 干预组与对照组创伤后成长的比较 | 第33页 |
4.3.2 干预组与对照组心理弹性的比较 | 第33-34页 |
4.3.3 干预组与对照组应对方式、抑郁情况比较 | 第34页 |
4.4 自我表露干预对各指标的效果评价 | 第34-44页 |
4.4.1 自我表露干预对恶性肿瘤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的影响 | 第34-38页 |
4.4.2 自我表露干预对恶性肿瘤患儿父母心理弹性的影响 | 第38-39页 |
4.4.3 自我表露干预对恶性肿瘤患儿父母应对方式的影响 | 第39-41页 |
4.4.4 自我表露干预对恶性肿瘤患儿父母抑郁的影响 | 第41-44页 |
第5章 讨论 | 第44-49页 |
5.1 恶性肿瘤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状况 | 第44页 |
5.2 自我表露干预对恶性肿瘤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的影响 | 第44-45页 |
5.3 自我表露干预对恶性肿瘤患儿父母心理弹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5.4 自我表露干预对恶性肿瘤患儿父母应对方式的影响 | 第46-47页 |
5.5 自我表露干预对恶性肿瘤患儿父母抑郁的影响 | 第47-48页 |
5.6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第48-49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7页 |
附录 | 第57-65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