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H市民政机关绩效管理的优化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背景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内研究 | 第11-14页 |
1.2.2 国外研究 | 第14-15页 |
1.2.3 研究综述 | 第15页 |
1.3 基本理论 | 第15-16页 |
1.3.1 基本概念 | 第15页 |
1.3.2 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1.4 思路方法 | 第16-18页 |
第二章H市民政机关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 第18-28页 |
2.1 H市民政机关概况 | 第19-23页 |
2.1.1 人员结构 | 第20-21页 |
2.1.2 机构职能 | 第21-22页 |
2.1.3 工作特点 | 第22-23页 |
2.2 民政机关绩效管理存在问题 | 第23-26页 |
2.2.1 绩效管理现状 | 第23-25页 |
2.2.2 绩效管理问题 | 第25-26页 |
2.3 民政机关绩效管理问题原因 | 第26-28页 |
2.3.1 领导认识不足 | 第26页 |
2.3.2 管理定位偏差 | 第26页 |
2.3.3 传统理念误导 | 第26-27页 |
2.3.4 传统文化影响 | 第27-28页 |
第三章H市民政机关绩效指标体系设计 | 第28-42页 |
3.1 指标内涵 | 第28-30页 |
3.1.1 指标含义 | 第28页 |
3.1.2 指标构成 | 第28页 |
3.1.3 指标特点 | 第28-29页 |
3.1.4 指标作用 | 第29-30页 |
3.2 设计原则 | 第30-31页 |
3.2.1 SMART原则 | 第30页 |
3.2.2 民生导向原则 | 第30-31页 |
3.2.3 坚持发展原则 | 第31页 |
3.2.4 分类考核原则 | 第31页 |
3.3 设计准备 | 第31-34页 |
3.3.1 明确民政发展战略 | 第32页 |
3.3.2 明确系列岗位职能 | 第32-34页 |
3.4 体系构成 | 第34-40页 |
3.4.1 考核指标 | 第34-39页 |
3.4.2 实施方案 | 第39-40页 |
3.5 考核原则 | 第40-42页 |
3.5.1 公开透明原则 | 第40-41页 |
3.5.2 客观可行原则 | 第41页 |
3.5.3 全面沟通原则 | 第41页 |
3.5.4 激励惩罚原则 | 第41-42页 |
第四章H市民政机关绩效管理过程控制 | 第42-51页 |
4.1 基本思路 | 第42-43页 |
4.1.1 以民政战略为导向 | 第42页 |
4.1.2 以绩效沟通为关键 | 第42-43页 |
4.1.3 以绩效反馈为手段 | 第43页 |
4.1.4 以绩效结果为核心 | 第43页 |
4.1.5 以职工发展为目标 | 第43页 |
4.2 基本原则 | 第43-45页 |
4.2.1 以人为本 | 第43-44页 |
4.2.2 文化引导 | 第44页 |
4.2.3 因地制宜 | 第44-45页 |
4.3 准备工作 | 第45-46页 |
4.3.1 绩效管理环境的改善 | 第45-46页 |
4.3.2 绩效管理组织的组建 | 第46页 |
4.3.3 绩效管理培训的组织 | 第46页 |
4.4 流程规范 | 第46-51页 |
4.4.1 合理确定绩效计划 | 第46-47页 |
4.4.2 有效进行绩效沟通 | 第47-48页 |
4.4.3 科学进行绩效考核 | 第48页 |
4.4.4 确保绩效双向反馈 | 第48-49页 |
4.4.5 合理应用考核结果 | 第49页 |
4.4.6 建立绩效申诉通道 | 第49-50页 |
4.4.7 科学评价管理效果 | 第50-51页 |
第五章H市民政机关绩效管理保障体系 | 第51-55页 |
5.1 绩效管理的系列误差 | 第51-52页 |
5.1.1 考核环节误差 | 第51页 |
5.1.2 其他环节误差 | 第51-52页 |
5.2 影响管理的相关因素 | 第52页 |
5.3 增强管理的保障措施 | 第52-55页 |
5.3.1 加强绩效管理制度建设 | 第53页 |
5.3.2 培养绩效管理体系队伍 | 第53页 |
5.3.3 重视绩效信息系统建设 | 第53-5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6页 |
6.1 基本结论 | 第55页 |
6.2 不足分析与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