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1.1 子宫蓄脓的发病机理 | 第12-13页 |
1.2 子宫蓄脓的诊断 | 第13-15页 |
1.2.1 临床症状及临床病理学诊断 | 第13-14页 |
1.2.2 影像学诊断 | 第14-15页 |
1.3 子宫蓄脓的病理学变化 | 第15-16页 |
1.4 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在治疗中的作用 | 第16页 |
1.5 子宫蓄脓的治疗原则 | 第16-17页 |
1.6 研究进展 | 第17页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18-22页 |
2.1 试验样本 | 第18页 |
2.2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第18-19页 |
2.2.1 血液学检查的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第18页 |
2.2.2 影像学的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第18页 |
2.2.3 组织病理学的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第18页 |
2.2.4 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的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第18-19页 |
2.2.5 治疗所需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第19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19-22页 |
2.3.1 病史调查及临床检查 | 第19页 |
2.3.2 血液学检查 | 第19-20页 |
2.3.3 影像学检查 | 第20页 |
2.3.4 组织病理切片制作 | 第20页 |
2.3.5 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 第20页 |
2.3.6 治疗 | 第20-22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2-37页 |
3.1 病史调查及临床诊断 | 第22-24页 |
3.1.1 病史调查 | 第22-24页 |
3.1.2 临床检查 | 第24页 |
3.2 血液学诊断 | 第24-26页 |
3.3 影像学诊断 | 第26页 |
3.4 组织病理学观察 | 第26-32页 |
3.4.1 开放型子宫蓄脓子宫病变 | 第26页 |
3.4.2 闭锁型子宫蓄脓子宫病变 | 第26页 |
3.4.3 卵巢病变 | 第26-32页 |
3.5 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 第32-37页 |
3.6 治疗结果与分析 | 第37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37-41页 |
4.1 子宫蓄脓的病因 | 第37-38页 |
4.2 子宫蓄脓的诊断 | 第38页 |
4.3 子宫蓄脓的治疗 | 第38-39页 |
4.4 子宫蓄脓的预防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