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中英文缩写全称对照表 | 第16-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7-22页 |
1 诊断系统的临床实用性 | 第17-18页 |
2 诊断系统跨文化的适用性及其修订 | 第18-20页 |
3 研究假设及意义 | 第20-22页 |
第一部分 CCMD-3 与ICD-10 的比较分析 | 第22-48页 |
1 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2 对象和方法 | 第23-24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3页 |
2.2 研究工具 | 第23页 |
2.3 研究流程 | 第23页 |
2.4 统计分析 | 第23-24页 |
3 结果 | 第24-40页 |
3.1 大类和三位字符编码水平 | 第24页 |
3.2 四位和五位字符编码水平 | 第24页 |
3.3 具体的大类和障碍对比 | 第24-40页 |
3.3.1 器质性精神障碍 | 第24-39页 |
3.3.2 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 | 第39页 |
3.3.3 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碍和妄想性障碍 | 第39页 |
3.3.4 心境(情感)障碍 | 第39页 |
3.3.5 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 | 第39页 |
3.3.6 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 | 第39-40页 |
3.3.7 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 | 第40页 |
3.3.8 精神发育迟滞和心理发育障碍 | 第40页 |
3.3.9 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 | 第40页 |
4 讨论 | 第40-46页 |
4.1 总体的异同点 | 第40-41页 |
4.2 CCMD-3 特别纳入的障碍 | 第41-43页 |
4.2.1 旅途性精神病 | 第41-42页 |
4.2.2 文化相关综合征 | 第42-43页 |
4.3 CCMD-3 特别删除的障碍或亚型 | 第43-44页 |
4.3.1 边缘型人格障碍 | 第43页 |
4.3.2 抑郁发作(中度) | 第43-44页 |
4.3.3 同胞竞争障碍 | 第44页 |
4.4 CCMD-3 保留的障碍或概念 | 第44-46页 |
4.4.1 复发性躁狂症 | 第44-45页 |
4.4.2 周期性精神病 | 第45页 |
4.4.3 神经症 | 第45-46页 |
4.4.4 癔症 | 第46页 |
4.4.5 同性恋 | 第46页 |
5 结论 | 第46-48页 |
第二部分 中国精神科医师对于诊断分类的观点及其与全球的比较 | 第48-72页 |
1 研究现状 | 第48页 |
2 对象与方法 | 第48-50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48-49页 |
2.2 研究工具 | 第49页 |
2.3 研究流程 | 第49-50页 |
2.4 统计分析 | 第50页 |
3 结果 | 第50-66页 |
3.1 样本的一般资料 | 第50-51页 |
3.2 对于诊断分类系统的观点 | 第51-56页 |
3.2.1 诊断系统最重要的目的 | 第51-52页 |
3.2.2 合适的诊断类别数目 | 第52页 |
3.2.3 诊断系统在非精神科医师人员中的应用 | 第52-53页 |
3.2.4 严格的标准或宽松的指南 | 第53页 |
3.2.5 严重程度 | 第53-54页 |
3.2.6 功能状态 | 第54-55页 |
3.2.7 维度部分 | 第55页 |
3.2.8 抑郁症与不良生活事件 | 第55-56页 |
3.2.9 与文化相关的问题 | 第56页 |
3.3 关于ICD-10 诊断分类的情况 | 第56-65页 |
3.3.1 ICD-10 诊断分类的使用 | 第56-59页 |
3.3.2 ICD-10 诊断分类的易用性和适用性 | 第59-62页 |
3.3.3 不满意或有问题的ICD-10 诊断分类 | 第62页 |
3.3.4 去除或移到别处的ICD-10 诊断分类 | 第62-64页 |
3.3.5 添加入ICD-10 的诊断分类 | 第64-65页 |
3.3.6 受到歧视的ICD-10 诊断术语 | 第65页 |
3.4 本国的精神障碍诊断系统 | 第65-66页 |
4 讨论 | 第66-71页 |
4.1 样本的一般资料 | 第66-67页 |
4.2 对于诊断分类系统的观点 | 第67页 |
4.3 诊断系统跨文化的适用性 | 第67-68页 |
4.4 ICD-10 的临床使用、易用性和适用性 | 第68-70页 |
4.5 有问题、应该去除或加入、以及受到歧视的诊断 | 第70-71页 |
5 结论 | 第71-72页 |
第三部分 中国精神科医师对于诊断系统的自然分类及其与全球的比较 | 第72-94页 |
1 研究现状 | 第72-73页 |
2 对象和方法 | 第73-76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73-74页 |
2.2 研究工具 | 第74页 |
2.3 研究流程 | 第74-76页 |
2.4 统计分析 | 第76页 |
3 结果 | 第76-88页 |
3.1 样本的一般资料 | 第76-77页 |
3.2 使用诊断系统的情况 | 第77页 |
3.3 样本的分组情况 | 第77-78页 |
3.3.1 参与者分组的数目 | 第77-78页 |
3.3.2 参与者拒绝分组的情况 | 第78页 |
3.4 样本的整体分类结构 | 第78-84页 |
3.4.1 聚类分组 | 第78-81页 |
3.4.2 聚合度 | 第81-84页 |
3.5 诊断类别的熟悉程度、使用及去除情况 | 第84-88页 |
3.5.1 中国和国际样本的比较 | 第84页 |
3.5.2 中国组的具体情况 | 第84-86页 |
3.5.3 国际组的具体情况 | 第86-88页 |
4 讨论 | 第88-93页 |
4.1 样本的一般资料 | 第88-89页 |
4.2 分组情况 | 第89页 |
4.3 分类结构 | 第89-92页 |
4.3.1 整体分类结构 | 第89-90页 |
4.3.2 具体精神障碍的归类 | 第90-92页 |
4.4 不熟悉、从未使用和应该去除的障碍 | 第92-93页 |
5 结论 | 第93-94页 |
总结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1页 |
附录 | 第101-108页 |
致谢 | 第108-110页 |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及主要学术活动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