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燃料电池和金属-空气电池概述 | 第10-14页 |
1.2.1 燃料电池和金属-空气电池简史 | 第10-11页 |
1.2.2 燃料电池和金属-空气电池工作原理 | 第11-14页 |
1.3 阴极氧气还原催化剂 | 第14-17页 |
1.3.1 贵金属催化剂 | 第15-16页 |
1.3.2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 第16页 |
1.3.3 异原子掺杂碳材料催化剂 | 第16-17页 |
1.4 异原子掺杂碳材料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1.4.1 异原子掺杂多孔碳 | 第18-19页 |
1.4.2 异原子掺杂石墨烯 | 第19-20页 |
1.4.3 异原子掺杂碳纳米管 | 第20-21页 |
1.5 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21页 |
1.6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1-23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23-31页 |
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 第23-24页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4页 |
2.3 材料测试及表征 | 第24-26页 |
2.3.1 X射线衍射测试 | 第24-25页 |
2.3.2 拉曼光谱测试 | 第25页 |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 | 第25页 |
2.3.4 电感偶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测试 | 第25-26页 |
2.3.5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测试 | 第26页 |
2.3.6 形貌表征 | 第26页 |
2.4 电化学测试方法 | 第26-31页 |
2.4.1 旋转环盘电极测试系统 | 第26-28页 |
2.4.2 浆料的制备 | 第28页 |
2.4.3 电极的组装 | 第28页 |
2.4.4 半电池测试 | 第28-31页 |
第3章 溶剂热法制备磷掺杂碳纳米管作为氧气还原反应电催化剂的研究 | 第31-42页 |
3.1 引言 | 第31-32页 |
3.2 P掺杂碳纳米管的制备 | 第32页 |
3.3 P掺杂碳纳米管的物理表征 | 第32-37页 |
3.3.1 样品的形貌和比表面积分析 | 第32-34页 |
3.3.2 样品的结构和元素分析 | 第34-37页 |
3.4 P掺杂碳纳米管的电化学性能 | 第37-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磷和铁二元共掺杂多孔碳凝胶作为氧气还原反应电催化剂的研究 | 第42-54页 |
4.1 引言 | 第42-43页 |
4.2 P和Fe共掺杂多孔碳凝胶的制备 | 第43-44页 |
4.3 P和Fe共掺杂多孔碳凝胶的物理表征 | 第44-50页 |
4.3.1 样品的形貌和比表面分析 | 第44-46页 |
4.3.2 样品的结构和元素分析 | 第46-50页 |
4.4 P和Fe共掺杂多孔碳凝胶的电化学性能 | 第50-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磷和钴二元共掺杂石墨烯作为氧气还原反应电催化剂的研究 | 第54-75页 |
5.1 引言 | 第54-55页 |
5.2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 第55页 |
5.3 P和Co共掺杂石墨烯的制备 | 第55-57页 |
5.4 P和Co共掺杂石墨烯的物理表征 | 第57-62页 |
5.4.1 样品的形貌分析 | 第57-58页 |
5.4.2 样品的结构及元素分析 | 第58-62页 |
5.5 P和Co共掺杂石墨烯的电化学性能 | 第62-74页 |
5.5.1 G、Co-G、P-G和P-Co-G(2:1)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62-66页 |
5.5.2 P-Co-G(2:1)和P-Fe-G(2:1)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66-70页 |
5.5.3 P-Co-G(1:3)、P-Co-G(1:2)、P-Co-G(1:1)、P-Co-G(2:1)和P-Co-G(3:1)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70-7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8页 |
6.1 结论 | 第75-76页 |
6.2 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