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63页 |
第一节 表面等离子共振性质简介 | 第15-26页 |
1.1.1 表面等离子激元(SPPs) | 第17-18页 |
1.1.2 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LSPR)及其影响因素 | 第18-26页 |
第二节 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26-38页 |
1.2.1 溶液相化学合成 | 第26-28页 |
1.2.2“由上而下”的传统刻蚀技术 | 第28-30页 |
1.2.3 胶体刻蚀技术—“由下而上”的非传统刻蚀技术 | 第30-33页 |
1.2.4 胶体纳米粒子自组装 | 第33-38页 |
第三节 金属纳米材料的应用 | 第38-45页 |
1.3.1 化学、生物传感器 | 第38-41页 |
1.3.2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 第41-43页 |
1.3.3 SPR增强光伏器件 | 第43-45页 |
第四节 本论文的选题及设计思路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63页 |
第二章 银纳米孔阵列与连续银膜复合结构的构筑及其在传感器和等离子尺中的应用 | 第63-91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63-65页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65-68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65-66页 |
2.2.2 银纳米井阵列的构筑 | 第66-67页 |
2.2.3 银纳米孔阵列-二氧化硅-银膜“三明治”型复合结构的构筑 | 第67页 |
2.2.4 FDTD仿真 | 第67页 |
2.2.5 反射光谱表征 | 第67页 |
2.2.6 免疫识别试验 | 第67-68页 |
2.2.7 SEM和AFM表征 | 第68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68-84页 |
2.3.1 利用胶体刻蚀技术构筑二维银纳米井阵列 | 第68-70页 |
2.3.2 纳米井孔径的优化 | 第70-75页 |
2.3.3 纳米井深度的优化 | 第75-77页 |
2.3.4 晶格常数的优化 | 第77-79页 |
2.3.5 免疫识别试验 | 第79-81页 |
2.3.6 银纳米孔阵列-二氧化硅-银膜复合结构的构筑及其光学性质 | 第81-84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第三章 基于金属纳米粒子-纳米孔杂化结构阵列的高性能SERS基底 | 第91-113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91-92页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92-95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92-93页 |
3.2.2 金纳米球的合成 | 第93-94页 |
3.2.3 金属纳米粒子-纳米孔杂化结构阵列的制备 | 第94页 |
3.2.4 表征及仿真 | 第94-95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95-106页 |
3.3.1 形貌表征 | 第95-97页 |
3.3.2 金纳米球、连续银膜以及杂化结构的SERS性能对比 | 第97-99页 |
3.3.3 银的厚度对SERS基底的影响 | 第99-104页 |
3.3.4 导致高度均一性的原因 | 第104-106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3页 |
第四章 利用聚合物膜表面电荷的热调控构筑间距和光谱高度可调的二维金属纳米粒子阵列 | 第113-135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113-115页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115-118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115页 |
4.2.2 金纳米粒子的合成 | 第115-116页 |
4.2.3 金纳米粒子在PS薄膜上的组装 | 第116-117页 |
4.2.4 表征手段 | 第117-118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118-128页 |
4.3.1 PS膜表面电荷密度的调控 | 第118-121页 |
4.3.2 粒子间距和光谱可调的二维金纳米粒子阵列 | 第121-126页 |
4.3.3 具有梯度的粒子间距和光谱的金纳米粒子阵列 | 第126-128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35-137页 |
作者简介 | 第137-139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9-143页 |
致谢 | 第143-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