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2-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8-19页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9-21页 |
1.3.1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3.3 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2章 城市规模分布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2.1 城市规模分布相关概念介绍 | 第21-23页 |
2.1.1 城市 | 第21页 |
2.1.2 城市规模 | 第21-22页 |
2.1.3 城市体系 | 第22页 |
2.1.4 城市体系特征 | 第22页 |
2.1.5 城市规模分布 | 第22-23页 |
2.2 城市规模分布相关理论 | 第23-26页 |
2.2.1 城市首位律 | 第23页 |
2.2.2 城市金字塔 | 第23-24页 |
2.2.3 位序—规模法则 | 第24-25页 |
2.2.4 分形理论 | 第25-26页 |
第3章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特征分析 | 第26-35页 |
3.1 中国城市规模金字塔分布特征 | 第26-30页 |
3.1.1 全国层面城市规模金字塔分布特征 | 第26-28页 |
3.1.2 东中西部层面城市规模金字塔分布特征 | 第28-30页 |
3.2 中国城市规模首位度特征 | 第30-33页 |
3.2.1 全国层面的城市首位度分析 | 第30-31页 |
3.2.2 东中西部的城市首位度分析 | 第31-32页 |
3.2.3 各省的城市首位度分析 | 第32-33页 |
3.3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存在的问题 | 第33-35页 |
3.3.1 全国层面小城市缺失 | 第33页 |
3.3.2 东西部呈现倒金字塔 | 第33-34页 |
3.3.3 中部呈现梭形分布 | 第34页 |
3.3.4 西部大城市扩散效应弱 | 第34-35页 |
第4章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齐普夫法则的合理性标准检验 | 第35-54页 |
4.1 对齐普夫法则的适用性的疑问 | 第35页 |
4.2 齐普夫指数实证分析 | 第35-44页 |
4.2.1 模型与变量 | 第35-37页 |
4.2.2 全国视角城市规模分布分析 | 第37-38页 |
4.2.3 东中西部视角城市规模分布分析 | 第38-41页 |
4.2.4 分省份视角城市规模分布分析 | 第41-44页 |
4.3 齐普夫指数的实证检验 | 第44-54页 |
4.3.1 数据和变量 | 第44-45页 |
4.3.2 线性回归模型 | 第45-48页 |
4.3.3 抛物线回归模型 | 第48-50页 |
4.3.4 非参数回归模型 | 第50-52页 |
4.3.5 结论 | 第52-54页 |
第5章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影响因素 | 第54-59页 |
5.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54-55页 |
5.2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影响因素的面板分析 | 第55-59页 |
5.2.1 面板模型的选取 | 第55-56页 |
5.2.2 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56-59页 |
第6章 对策建议 | 第59-64页 |
6.1 全国层面的对策建议 | 第59-61页 |
6.1.1 加强新型工业化发展,促进城市人口集聚 | 第59-60页 |
6.1.2 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中小城市人口集聚 | 第60页 |
6.1.3 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实现城市规模的合理化发展 | 第60-61页 |
6.1.4 增加小城市数量,实现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 | 第61页 |
6.2 东中西部层面的对策建议 | 第61-64页 |
6.2.1 东部地区促进大城市发展,调整产业布局 | 第62页 |
6.2.2 中部地区中等城市择优发展,扶植小城市发展 | 第62-63页 |
6.2.3 西部地区提升中等城市的承接能力,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