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19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1.1 稻米镉、砷污染现状 | 第14页 |
1.1.2 水稻富集镉、砷机理的研究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2.1 镉、砷在部位间的分配转运机制 | 第15-16页 |
1.2.2 镉、砷与其它元素的互作机制 | 第16页 |
1.2.3 水稻累积镉、砷的关键生育时期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水稻不同部位镉、砷的累积差异 | 第19-3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3页 |
2.1.1 供试土壤 | 第19页 |
2.1.2 供试作物 | 第19-20页 |
2.1.3 试验设计 | 第20页 |
2.1.4 采样分析 | 第20页 |
2.1.5 统计分析 | 第20-21页 |
2.1.6 ILLUMINA测序和实时定量PCR (QRT-PCR)分析 | 第21-23页 |
2.2 试验结果 | 第23-28页 |
2.2.1 水稻不同部位镉、砷含量的差异 | 第23页 |
2.2.2 水稻不同节之间基因差异表达的分析 | 第23-27页 |
2.2.3 镉、砷转运过程中部位间的相关性 | 第27-28页 |
2.3 讨论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其它矿质元素与镉、砷的关系 | 第30-4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0页 |
3.1.1 供试土壤和作物 | 第30页 |
3.1.2 试验设计 | 第30页 |
3.1.3 采样分析 | 第30页 |
3.1.4 统计分析 | 第30页 |
3.2 试验结果 | 第30-41页 |
3.2.1 其它矿质元素在不同部位的含量 | 第30-33页 |
3.2.2 其它矿质元素转运过程中部位间的相关性 | 第33-35页 |
3.2.3 利用离子组学研究其它矿质元素与镉、砷的关系 | 第35-36页 |
3.2.4 不同部位元素间的相关性 | 第36-39页 |
3.2.5 利用离子组学研究水稻部位间的关系 | 第39-41页 |
3.3 讨论 | 第41-43页 |
3.3.1 镉、砷与其它矿质元素的关系 | 第41-42页 |
3.3.2 离子组学可反映不同部位间的关系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不同生育时期镉累积的差异 | 第44-60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4-50页 |
4.1.1 供试作物 | 第44页 |
4.1.2 土培试验 | 第44-46页 |
4.1.3 水培试验 | 第46-50页 |
4.2 试验结果 | 第50-56页 |
4.2.1 不同生育时期粒镉累积增加的百分比 | 第50-51页 |
4.2.2 不同生育时期对不同部位镉累积的贡献率 | 第51-52页 |
4.2.3 不同部位在不同生育时期镉的累积速率 | 第52-54页 |
4.2.4 不同部位中镉含量的相关性 | 第54-56页 |
4.2.5 镉在水稻不同部位的分布 | 第56页 |
4.3 讨论 | 第56-59页 |
4.3.1 籽粒累积镉的关键生育时期 | 第56-57页 |
4.3.2 不同生育时期镉的累积机制 | 第57-58页 |
4.3.3 节I与精米中镉含量的关系 | 第58-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作者简历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