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灾害地质学论文

北京市朝阳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8-16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8-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4-16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页
        1.3.2 技术路线第14-16页
2 区域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第16-26页
    2.1 地形地貌第16-17页
    2.2 气象与水文第17-18页
        2.2.1 气象第17页
        2.2.2 水文第17-18页
    2.3 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第18-21页
        2.3.1 地层岩性第18-20页
        2.3.2 地质构造第20-21页
    2.4 新构造活动与地震第21-22页
        2.4.1 新构造活动第21页
        2.4.2 地震第21-22页
    2.5 工程地质基本特征第22-23页
        2.5.1 工程地质稳定性分区第22页
        2.5.2 工程地质单元划分第22-23页
    2.6 地下水类型及特征第23-24页
        2.6.1 地下水动态特征第23-24页
        2.6.2 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第24页
    2.7 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第24-26页
3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第26-49页
    3.1 地面塌陷第26-33页
        3.1.1 地面塌陷分布及发育特点第26-31页
        3.1.2 地面塌陷危害第31-32页
        3.1.3 地面塌陷成因分析第32-33页
    3.2 地面沉降第33-40页
        3.2.1 地面沉降分布及发育特点第33-37页
        3.2.2 地面沉降危害第37-39页
        3.2.3 地面沉降成因分析第39-40页
    3.3 砂土液化第40-45页
        3.3.1 砂土液化分布及发育特点第40-43页
        3.3.2 砂土液化危害第43页
        3.3.3 砂土液化成因分析第43-45页
    3.4 地裂缝第45-49页
        3.4.1 地裂缝分布及发育特点第45-47页
        3.4.2 地裂缝危害第47页
        3.4.3 地裂缝成因分析第47-49页
4 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指标体系及方法第49-61页
    4.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及分级标准第49-52页
        4.1.1 地面塌陷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及分级标准第49-50页
        4.1.2 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及分级标准第50页
        4.1.3 砂土液化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及分级标准第50-51页
        4.1.4 地裂缝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及分级标准第51-52页
    4.2 单灾种危险性区划方法第52-59页
        4.2.1 地面塌陷危险性区划方法第52-55页
        4.2.2 地面沉降危险性区划方法第55-56页
        4.2.3 砂土液化危险性区划方法第56-57页
        4.2.4 地裂缝危险性区划方法第57-59页
    4.3 多灾种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方法第59-61页
        4.3.1 多灾种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计算第59-60页
        4.3.2 多灾种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区划第60-61页
5 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与评价第61-77页
    5.1 基本原则第61页
    5.2 单灾种危险性分区与评价第61-73页
        5.2.1 地面塌陷危险性分区与评价第61-65页
        5.2.2 地面沉降危险性分区与评价第65-66页
        5.2.3 砂土液化危险性分区与评价第66-70页
        5.2.4 地裂缝危险性分区与评价第70-73页
    5.3 多灾种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与评价第73-77页
6 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及防治对策第77-82页
    6.1 地质灾害防治分区与评价第77-79页
        6.1.1 防治分区原则及方法第77页
        6.1.2 防治分区评价第77-79页
    6.2 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第79-82页
        6.2.1 地面塌陷防治措施第79-80页
        6.2.2 地面沉降防治措施第80页
        6.2.3 砂土液化防治措施第80-81页
        6.2.4 地裂缝的防治措施第81-82页
7 结论及展望第82-84页
    7.1 结论第82页
    7.2 展望第82-84页
致谢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预应力小箱梁极限承载能力试验研究
下一篇:红枫湖农药面源污染生态阻控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