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信息化体系结构的概念及其特点 | 第9-10页 |
1.1.2 开展分布式体系结构性能测量的重要性 | 第10-11页 |
1.2 分布式体系结构性能测量的研究发展及现状 | 第11-13页 |
1.3 信息化体系结构数据传输测量需求 | 第13-14页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信息化体系结构数据传输性能指标与测量方法研究 | 第16-29页 |
2.1 信息化体系结构数据传输过程介绍 | 第16-18页 |
2.2 数据传输性能测量技术概述 | 第18-19页 |
2.2.1 主动测量中的采样方法 | 第18-19页 |
2.2.2 采样间隔的实现 | 第19页 |
2.3 单向时延测量方法研究 | 第19-23页 |
2.3.1 信息化体系结构中的时延定义 | 第20页 |
2.3.2 单向时延的组成分析 | 第20-21页 |
2.3.3 时间同步 | 第21-22页 |
2.3.4 单向时延的测量方法 | 第22-23页 |
2.4 丢包率测量方法研究 | 第23-24页 |
2.4.1 信息化体系结构中的丢包率定义 | 第23页 |
2.4.2 丢包率的测量方法 | 第23-24页 |
2.5 吞吐量测量方法研究 | 第24-25页 |
2.5.1 信息化体系结构中的吞吐量定义 | 第24-25页 |
2.5.2 吞吐量的测量方法 | 第25页 |
2.6 背景流量模型的选取 | 第25-28页 |
2.6.1 流量模型介绍 | 第25-26页 |
2.6.2 泊松流量模型 | 第26-27页 |
2.6.3 基于Pareto分布的ON/OFF流量模型 | 第27-2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性能测量系统的构建 | 第29-52页 |
3.1 性能测量方案设计 | 第29-30页 |
3.2 需求分析 | 第30-34页 |
3.2.1 数据源组件需求分析 | 第31-32页 |
3.2.2 接收组件需求分析 | 第32-33页 |
3.2.3 背景流量组件需求分析 | 第33-34页 |
3.2.4 结果统计软件需求分析 | 第34页 |
3.3 数据包格式设计 | 第34-36页 |
3.3.1 探测数据包格式 | 第35页 |
3.3.2 背景流量数据包格式 | 第35-36页 |
3.4 数据源组件设计 | 第36-40页 |
3.4.1 静态模型设计 | 第36-38页 |
3.4.2 组件动态建模设计 | 第38-39页 |
3.4.3 界面设计 | 第39-40页 |
3.5 接收组件设计 | 第40-42页 |
3.5.1 静态模型设计 | 第40-41页 |
3.5.2 组件动态建模设计 | 第41-42页 |
3.6 背景流量组件设计 | 第42-46页 |
3.6.1 泊松背景流量模型的实现 | 第42-43页 |
3.6.2 基于Pareto分布的ON/OFF背景流量模型的实现 | 第43-44页 |
3.6.3 静态建模设计 | 第44-45页 |
3.6.4 组件动态建模设计 | 第45-46页 |
3.6.5 界面设计 | 第46页 |
3.7 结果统计软件设计 | 第46-51页 |
3.7.1 静态模型设计 | 第47-48页 |
3.7.2 动态建模设计 | 第48-49页 |
3.7.3 界面设计 | 第49-50页 |
3.7.4 单元测试 | 第50-51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HIT-TENA数据传输性能测量实验 | 第52-62页 |
4.1 总体测量环境设计 | 第52-53页 |
4.2 单向时延测量及结果分析 | 第53-59页 |
4.2.1 探测包大小的影响 | 第53-57页 |
4.2.2 背景流量的影响 | 第57-59页 |
4.3 吞吐量测量 | 第59-60页 |
4.4 丢包率测量 | 第60-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