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守病机运用伤寒方辨治失眠症可行性探讨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3-25页 |
1 祖国医学对失眠症的认识 | 第13-17页 |
·失眠症的病名考略 | 第13页 |
·睡眠的生理特点 | 第13-14页 |
·失眠症的病因病机 | 第14-15页 |
·历代医学对失眠症的辨证论治 | 第15-17页 |
2 仲景对失眠症的认识 | 第17-19页 |
·仲景论失眠症的病证含义异同辨析 | 第17页 |
·"不得卧"与"不得眠"的含义异同 | 第17页 |
·"但欲寐"与"不得眠"的异同 | 第17-18页 |
·仲景论失眠症病机与《内经》的异同辨析 | 第18-19页 |
3 失眠症主要病机的现代研究概述 | 第19-22页 |
·"心脑体用,共主神明,共调睡眠"机制 | 第19-20页 |
·"胃不和则卧不安"与"脑肠相通"说 | 第20-21页 |
·心(脑)肾相关与失眠的研究概况 | 第21-22页 |
·心(脑)肝相关与失眠的研究概况 | 第22页 |
4 伤寒六经辨治失眠症的临床研究概述 | 第22-25页 |
第二部分 运用伤寒方辨治失眠症可行性探讨 | 第25-43页 |
1 六经与睡眠的生理机制 | 第25页 |
2 六经与失眠的病理机制 | 第25-26页 |
3 六经辨治失眠症可行性探讨 | 第26-43页 |
·太阳病失眠症的六经辨治 | 第26-28页 |
·营卫不和致失眠 | 第26-27页 |
·卫气郁闭致失眠 | 第27页 |
·太阳蓄水致失眠 | 第27页 |
·太阳蓄血致失眠 | 第27-28页 |
·太阳热郁胸膈致失眠 | 第28页 |
·明阳病失眠症的六经辨治 | 第28-30页 |
·阳明热盛致失眠 | 第28-29页 |
·阳明腑实致失眠 | 第29页 |
·阳明蓄血致失眠 | 第29-30页 |
·阳明热郁胸膈致失眠 | 第30页 |
·阳明胃肾阴伤、水热互结致失眠 | 第30页 |
·阳明湿热发黄致失眠 | 第30页 |
·少阳病失眠症的六经辨治 | 第30-33页 |
·少阳枢机不利致失眠 | 第30-32页 |
·少阳热入血室致失眠 | 第32页 |
·少阳三焦水火痞结致失眠 | 第32-33页 |
·太阴病失眠症的六经辨治 | 第33-35页 |
·太阴阳虚寒湿内蕴致失眠 | 第33-34页 |
·太阴饮停水逆致失眠 | 第34页 |
·太阴寒湿发黄致失眠 | 第34页 |
·太阴痰阻气结致失眠 | 第34页 |
·太阴经脉气血不和致失眠 | 第34-35页 |
·太阴脾阴不足胃气不和致失眠 | 第35页 |
·少阴病失眠症的六经辨治 | 第35-39页 |
·少阴阳虚致失眠 | 第36-37页 |
·少阴阴虚致失眠 | 第37-38页 |
·少阴阴阳气血俱虚致失眠 | 第38页 |
·少阴阳虚、卫阳不固,太少两感致失眠 | 第38-39页 |
·少阴阳复热移膀胱致失眠 | 第39页 |
·少阴阳复热客咽喉致失眠 | 第39页 |
·厥阴病失眠症的六经辨治 | 第39-43页 |
·寒热错杂,肝热脾寒,火逆神乱致失眠 | 第40-41页 |
·寒热错杂,阳郁阴伤,阴阳不和致失眠 | 第41页 |
·寒热错杂,胃热脾寒,寒热格拒致失眠 | 第41页 |
·厥阴血虚寒凝,肝阳失用,阴阳不和致失眠 | 第41页 |
·厥阴阳郁失宣致失眠 | 第41-43页 |
第三部分 导师应用伤寒方治疗失眠症经验总结 | 第43-46页 |
第四部分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