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1.3.1 创新性 | 第1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新媒体与当代社会 | 第15-25页 |
2.1 新媒体的概念及特性 | 第15-17页 |
2.2 新媒体在我国社会中的积极影响 | 第17-20页 |
2.2.1 影响社会民主化进程 | 第17-18页 |
2.2.2 提供公众参与新途径 | 第18-19页 |
2.2.3 推动政治改革 | 第19-20页 |
2.3 新媒体对社会的消极影响 | 第20-21页 |
2.3.1“群体极化”现象 | 第20-21页 |
2.3.2 网络暴力 | 第21页 |
2.4 当代社会的特点及其与舆论监督的关联 | 第21-25页 |
2.4.1 风险社会与舆论监督 | 第21-23页 |
2.4.2 消费社会与舆论监督 | 第23-25页 |
3、新媒体语境下电视媒体舆论监督的优势 | 第25-29页 |
3.1 新闻舆论监督的内涵及方式 | 第25-26页 |
3.2 电视舆论监督的优势 | 第26-28页 |
3.2.1 电视媒体在视觉文化中的优势 | 第26-27页 |
3.2.2 电视舆论监督的独特优势 | 第27-28页 |
3.3 电视媒体舆论监督作用的发挥 | 第28-29页 |
4、新媒体语境下电视舆论监督的现存问题 | 第29-40页 |
4.1 电视媒体自身的局限性 | 第29-31页 |
4.1.1 电视是娱乐化的媒介 | 第29页 |
4.1.2 电视传播系统封闭,需重重把关审查 | 第29-31页 |
4.2 新媒体语境下电视舆论监督的内部困境 | 第31-38页 |
4.2.1 娱乐化色彩偏重 | 第31-32页 |
4.2.2 个人化色彩浓厚 | 第32-34页 |
4.2.3 回避焦点,难露锋芒 | 第34-36页 |
4.2.4 对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协调作用发挥不够 | 第36页 |
4.2.5 及时性上难胜网络 | 第36-37页 |
4.2.6 互动滞后,受众参与空间小 | 第37-38页 |
4.3 电视舆论监督的外部环境受限 | 第38-40页 |
5、新媒体语境下电视舆论监督的发展策略 | 第40-53页 |
5.1 传承现场感、证实性、深度感、权威性 | 第40-41页 |
5.2 既不回避焦点问题,又注重建设性,把握好分寸 | 第41-43页 |
5.2.1 注重选题的针对性、时代感和公共性 | 第41-42页 |
5.2.2 强化新闻追踪,推动问题的解决 | 第42页 |
5.2.3 把握好监督尺度 | 第42-43页 |
5.3 增强时效性 | 第43-45页 |
5.3.1 借力新媒体,在时效性与引导性之间寻求平衡点 | 第43-44页 |
5.3.2 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第二落点优势作用 | 第44-45页 |
5.4 搭建官民对话的平台 | 第45-48页 |
5.4.1 上下结合找选题、做选题,协调官民关系 | 第45-46页 |
5.4.2 借力新媒体,强化对话性 | 第46-47页 |
5.4.3 以交流感强的形式,强化对话性 | 第47-48页 |
5.5 借力新媒体,增加互动性 | 第48-50页 |
5.5.1 借力新媒体拓宽传播渠道 | 第48-49页 |
5.5.2 借助新媒体,优化受众参与机制 | 第49-50页 |
5.6 强化媒体内外联动 | 第50-51页 |
5.6.1 加强媒体的内部联动 | 第50页 |
5.6.2 媒体之间形成联动 | 第50-51页 |
5.7 改善电视舆论监督的外部配套环境 | 第51-53页 |
6、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