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1 熵测度分析生理信号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2 评估心电信号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2章 心电数据和熵理论简介 | 第20-32页 |
2.1 心电数据简介 | 第20-23页 |
2.1.1 心电数据来源 | 第20页 |
2.1.2 可用与不可用心电信号 | 第20-23页 |
2.2 熵理论简介 | 第23-30页 |
2.2.1 热力学熵 | 第24页 |
2.2.2 统计熵 | 第24-25页 |
2.2.3 信息熵 | 第25页 |
2.2.4 Kolmogorov熵 | 第25页 |
2.2.5 近似熵 | 第25-26页 |
2.2.6 样本熵 | 第26-27页 |
2.2.7 多尺度熵 | 第27-29页 |
2.2.8 多变量多尺度熵 | 第29-3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样本熵对心电信号评估分析 | 第32-48页 |
3.1 采用样本熵的原因 | 第32-34页 |
3.1.1 近似熵分析信号的不足 | 第32页 |
3.1.2 样本熵算法 | 第32-33页 |
3.1.3 样本熵表示的意义 | 第33-34页 |
3.2 阈值参数r的确定 | 第34-37页 |
3.2.1 理论方法确定 | 第34-35页 |
3.2.2 实验方法确定 | 第35-37页 |
3.3 样本熵评估心电信号 | 第37-45页 |
3.3.1 实验说明与实验结果 | 第37-43页 |
3.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3-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8页 |
第4章 多尺度熵对心电信号评估分析 | 第48-62页 |
4.1 采用多尺度熵的原因 | 第48-50页 |
4.1.1 样本熵分析信号的不足 | 第48页 |
4.1.2 多尺度熵算法 | 第48-49页 |
4.1.3 多尺度熵表示的意义 | 第49-50页 |
4.2 尺度因子的确定 | 第50-55页 |
4.2.1 理论方法确定尺度因子 | 第50-51页 |
4.2.2 实验方法确定尺度因子 | 第51-55页 |
4.3 多尺度熵评估信号 | 第55-59页 |
4.3.1 多尺度熵评估白噪声和粉红噪声序列 | 第55-56页 |
4.3.2 多尺度熵评估心电信号 | 第56-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2页 |
第5章 多变量多尺度熵对心电信号评估分析 | 第62-70页 |
5.1 采用多变量多尺度熵的原因 | 第62-64页 |
5.1.1 多尺度熵分析信号的不足 | 第62页 |
5.1.2 多变量多尺度熵算法 | 第62-63页 |
5.1.3 多变量多尺度熵表示的意义 | 第63-64页 |
5.2 多变量多尺度熵评估信号 | 第64-68页 |
5.2.1 多变量多尺度熵评估白噪声和粉红噪声序列 | 第64-65页 |
5.2.2 多变量多尺度熵评估心电信号 | 第65-6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0-74页 |
6.1 总结 | 第70-72页 |
6.2 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2-83页 |
附件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