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地震背景噪声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 | 第11-12页 |
1.3 南北地震带北段的构造概况 | 第12-14页 |
1.4 研究地震背景噪声的应用意义 | 第14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噪声层析成像的基本原理 | 第16-25页 |
2.1 面波层析成像 | 第16页 |
2.2 地震背景噪声的理论依据 | 第16-21页 |
2.2.1 基于模式均分假设 | 第18页 |
2.2.2 基于时间反转对称理论 | 第18-20页 |
2.2.3 互相关类型的互易定理 | 第20-21页 |
2.2.4 稳相近似理论的解释 | 第21页 |
2.3 互相关函数(NCF)和经验格林函数(EGF)的关系 | 第21-22页 |
2.4 互相关函数的计算 | 第22-25页 |
第三章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5-37页 |
3.1 台站分布与观测资料 | 第26页 |
3.2 单台数据预处理 | 第26-30页 |
3.3 互相关函数计算与叠加 | 第30页 |
3.4 互相关函数的信噪比分析 | 第30-32页 |
3.5 相速度频散曲线的测量 | 第32-34页 |
3.6 频散曲线质量控制 | 第34-35页 |
3.7 噪声源分布对格林函数的影响 | 第35-37页 |
3.7.1 季节性的影响 | 第35页 |
3.7.2 噪声源分布特征分析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南北地震带北段噪声层析成像 | 第37-49页 |
4.1 数据处理 | 第37-39页 |
4.2 南北地震带北段噪声层析成像 | 第39-43页 |
4.3 成像结果可靠性分析 | 第43-48页 |
4.3.1 射线密度 | 第44-45页 |
4.3.2 检测板 | 第45-47页 |
4.3.3 剩余残差 | 第47-48页 |
4.4 成像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南北地震带北段强震前后的波速异常分析 | 第49-64页 |
5.1 数据 | 第49-50页 |
5.2 方法原理 | 第50页 |
5.3 2015 年研究区动态波速演化 | 第50-56页 |
5.3.1 波速变化历程 | 第50-55页 |
5.3.2 研究区2015年地下结构的变化 | 第55-56页 |
5.4 岷县漳县地震、门源地震波速变化异常分析 | 第56-60页 |
5.4.1 2013 年岷县-漳县地震前后群速度分析 | 第56-57页 |
5.4.2 2016 年门源地震前后相速度成像分析 | 第57-60页 |
5.5 速度敏感度 | 第60-61页 |
5.6 危险断裂带的动态监测 | 第61-63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作者简介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