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环境气体污染 | 第13-16页 |
1.2.1 大气污染 | 第13-14页 |
1.2.2 室内空气污染 | 第14-16页 |
1.3 造纸工业气体污染 | 第16-19页 |
1.3.1 造纸工业气体污染现状 | 第16-17页 |
1.3.2 造纸工业气体污染物的种类 | 第17-18页 |
1.3.3 造纸工业气体污染物的危害 | 第18-19页 |
1.4 气体污染物处理方法 | 第19-20页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0-22页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造纸工业环境气体成分分析 | 第22-36页 |
2.1 前言 | 第22页 |
2.2 造纸工艺介绍 | 第22-23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23-28页 |
2.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3-24页 |
2.3.2 实验方案 | 第24-28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8-34页 |
2.4.1 气态样品中TVOC的检测结果分析 | 第28-33页 |
2.4.2 气态样品中甲醛含量的检测结果分析 | 第33-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造纸污染气体光催化净化系统及其自动监控部分的设计 | 第36-62页 |
3.1 前言 | 第36页 |
3.2 光催化氧化净化法 | 第36-38页 |
3.2.1 光催化技术简介 | 第36-37页 |
3.2.2 光催化氧化机理及应用 | 第37-38页 |
3.3 系统总体设计 | 第38-42页 |
3.3.1 光催化净化系统框架 | 第38-40页 |
3.3.2 监控系统框架 | 第40-41页 |
3.3.3 硬件介绍 | 第41-42页 |
3.4 光催化净化系统结构设计 | 第42-45页 |
3.4.1 前面板 | 第42-43页 |
3.4.2 构件 | 第43-44页 |
3.4.3 主箱体 | 第44-45页 |
3.4.4 实物展示 | 第45页 |
3.5 自动监控系统设计 | 第45-60页 |
3.5.1 硬件设计 | 第45-56页 |
3.5.2 软件设计 | 第56-59页 |
3.5.3 实物展示 | 第59-6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四章 造纸污染气体光催化净化工艺条件的优化 | 第62-76页 |
4.1 前言 | 第6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2-67页 |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62-63页 |
4.2.2 实验方案 | 第63-67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7-74页 |
4.3.1 气密性 | 第67-68页 |
4.3.2 净化系统空白实验 | 第68-69页 |
4.3.3 最优风速 | 第69-71页 |
4.3.4 最优光催化构件数 | 第71-73页 |
4.3.5 光触媒网几何尺寸 | 第73-7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五章 造纸污染气体光催化净化系统性能测试 | 第76-84页 |
5.1 前言 | 第76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6-78页 |
5.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76页 |
5.2.2 实验方案 | 第76-78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8-83页 |
5.3.1 有无光触媒网的降解效果对比 | 第78-79页 |
5.3.2 不同初始浓度对光催化氧化速率的影响 | 第79-81页 |
5.3.3 不同气体污染物的降解效果对比 | 第81-8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84-86页 |
1 总结 | 第84-85页 |
2 存在问题及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附录 | 第92-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附件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