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1.1 人物研究 | 第9-10页 |
1.1.2 剧目研究 | 第10页 |
1.1.3 艺术创新研究 | 第10-11页 |
1.1.4 历史及其他研究 | 第11页 |
1.2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3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2 易俗社发展概述 | 第14-18页 |
2.1 组织制度 | 第14-15页 |
2.2 编演新戏 | 第15-16页 |
2.3 人才培养 | 第16-17页 |
2.4 演出交流 | 第17-18页 |
3 1912年至1949年:易俗社的戏曲改良 | 第18-31页 |
3.1 易俗社戏曲改良的文化时代背景 | 第18-19页 |
3.2 易俗社戏曲改良时期戏曲创作观念的确立 | 第19-20页 |
3.3 易俗社戏曲改良时期“移风易俗”的创作实践 | 第20-29页 |
3.3.1 创作新剧 | 第20-24页 |
3.3.2 甄别旧戏 | 第24-25页 |
3.3.3 培养戏曲人才 | 第25-26页 |
3.3.4 演出交流 | 第26-29页 |
3.4 戏曲改良时期易俗社的创作特征及价值意义 | 第29-31页 |
3.4.1 戏曲改良时期易俗社的创作特征 | 第29页 |
3.4.2 戏曲改良时期易俗社创作的价值意义 | 第29-31页 |
4 1949年至1976年:新中国成立后易俗社的戏曲创作 | 第31-43页 |
4.1 新的时代背景的转变 | 第31-34页 |
4.1.1 戏曲改革 | 第31-33页 |
4.1.2 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 | 第33页 |
4.1.3“两条腿走路”和“三并举”剧目政策 | 第33-34页 |
4.1.4 文化大革命 | 第34页 |
4.2 新时代易俗社的戏曲创作观念 | 第34-35页 |
4.3 新时代易俗社的创作实践 | 第35-41页 |
4.3.1 服务社会改革 | 第35-37页 |
4.3.2 整理改编传统剧目 | 第37-38页 |
4.3.3 重视演出交流 | 第38-41页 |
4.4 新时代背景下易俗社的创作特征及价值意义 | 第41-43页 |
5 1977年至今:市场经济下易俗社的戏曲创作 | 第43-52页 |
5.1 新时期戏曲发展环境的改变 | 第43-44页 |
5.2 新时期易俗社戏曲创作思想观念的转变 | 第44-46页 |
5.3 新时期易俗社的创作实践 | 第46-49页 |
5.3.1 探索戏曲化道路的现代剧 | 第46-47页 |
5.3.2 弘扬传统文化的历史剧 | 第47-48页 |
5.3.3 市场经济下的发展模式 | 第48-49页 |
5.4 新时期易俗社的创作特征及价值意义 | 第49-52页 |
6 易俗社创作观念评述 | 第52-59页 |
6.1 对艺术追求的体现 | 第52-55页 |
6.2 对文化发展的体现 | 第55-56页 |
6.3 对时代要求的体现 | 第56-59页 |
7 易俗社的创作观念对当下戏曲改革及戏曲发展的启示 | 第59-61页 |
8 结语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65页 |